秋袂:治理网络谣言,网站克制“脑补”很重要

2012年04月10日 06: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网络上,“脑补”一词通常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对文学影视作品的某些情节进行补充,对自己希望发生而没有发生的情节在脑内以幻想的方式完善,以满足自己的意犹未尽之感。譬如《盗梦空间》中最后的陀螺是否停止了转动便是只能由观看者“脑补”的谜题。谣言与脑补,初看似是两个毫不相干的词语,而有趣的是,正是因为它们在网络上碰撞出了激情的“火花”——能让网络谣言如此有“市场”,其成因之一正是“脑补”。

    谣言的特性决定了,谣言缺乏事实依据,没有足够多的、能用来证明其真伪的细节或佐证。因此,粗糙的谣言产生后,便由得无数传播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对事件的“合理发展”和“细节情景”进行虚构地修正补充。经过这一轮轮天马行空般的“脑补”,谣言变得愈加“丰满”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最初版本的谣言可能漏洞百出,网民随意想想便知是假,可过几天再见到时,那谣言便已经“摇身一变”,俨然成为有前因、有后果、有铺垫、有高潮的所谓“真实内幕”,由不得网民不相信了。

    初看这个现象好像挺“好玩”,但是细细思考便会发现这其中的可怕之处。面对一条残缺不全不知真假的消息,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地去补充内容,将谣言炮制的“事件”朝着自己所认为的“合理方向”上靠拢。如此一来二去、你来我往,网络谣言越来越“真实”的同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小则如“金庸先生一年两次‘被逝世’”,对当事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困扰,而严重的则会像“部分新疆艾滋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疾病”一样严重干扰社会秩序,造成极大地社会恐慌。

    事实上,个别网站疏于核实甚至故意散布一些虚构的新奇传闻来满足人们“脑补”心理,借此来博取更高人气的做法屡见不鲜。无论有心还是无意,这在实质上是支持了对网络谣言的“脑补”行为,助长了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相对于以个人名义散布的虚假信息来说,各个网站未能严格管理而“制造”出的谣言的破坏力显得更为强劲。譬如“歼-10B在阎良坠毁,飞行员牺牲”的消息在被证明是谣言之前,就已经为各大网站、论坛大量转载,但随后查明,这条新闻是某新闻网站编辑仅仅根据论坛的帖子便凭空臆测出的“事件”。他用自己新闻网站编辑的身份实名发布该消息,引起了社会大范围的轰动,甚至被境外媒体所关注。网站所具有的公信力使得以其为载体发布的信息相对于个人发布的所谓“小道消息”更加令人信服。因此,网站应该主动对信息来源和真实性进行审核、尽最大努力限制谣言被“脑补”、被传播的次数,并努力在技术层面提高网站鉴别虚假信息的能力。

    《盗梦空间》里,主人公道姆经观众“脑补”后顺利回家,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确实是一件美妙的事,但网络世界处处充满了“脑补空间”,信息真假难辨,对现实生活干扰不胜其烦,那可就未免悲惨了些。(秋袂)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系列评论:

 

杜少傅:网络谣言,止于自觉还是治理?


林瑶:网络谣言可畏 更该人人自律


弋羽:造谣者应承担网络谣言的“重量”

 

皮特:放纵谣言肆虐,不是太天真就是别有用心

 

马璐:遏制网络谣言 网站应筑好“信息堤坝”

 

金玉胜:谁给了网络谣言孳生的避风港?

 

姜渠:媒体人应理性对待网络谣言


段曦:法律可否成为网络谣言的终结者?


叶栩:治理网络谣言,要管住的不止是造谣者的嘴

 

姜渠:媒体人应理性对待网络谣言

 

荀文若:言论自由不是编造网络谣言者的“挡箭牌”

 

李诺:守法自律,别让网络谣言野蛮生长

 

迟月:哪个国家能容忍网络文化被谣言玷污?


相关评论:

 

斩断“散布网络谣言”的幕后黑手

 

打击网络谣言还须法制给力


不必害怕网络谣言


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