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马璐:遏制网络谣言 网站应筑好“信息堤坝”

2012年04月01日 06: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与科技共生的互联网凭借其及时、海量、互动等特性已经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彰显时代的进步。但大浪淘沙,难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悄然滋长的网络谣言也在侵蚀着网络环境。

    网络谣言利用网民对真相的一知半解混淆视听并快速传播,或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或干扰社会正常秩序,危害不可谓不大。遏制网络谣言,需要网民自律上网,需要当事人及一些部门第一时间公布真相,进行辟谣,更需要网站在日常管理中筑好“信息堤坝”,及时阻拦。

    “狗咬人不稀奇,人咬狗才稀奇”。不难发现,网络谣言所散布的一些未经证实的传闻,大多是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比如,2006年媒体报道的安徽省含山县骆集山村“蛇吃人”的消息曾一度引起村民恐慌,后被证实完全是记者杜撰。类似这样的事例在网上传播后,往往能引起网友的极大兴趣,对提升网站“知名度”有所裨益,但是这也违背了新闻的本质特性——凭事实说话。若网站为博点击率而偏爱刊发新奇传闻,长此以往,网友不免有被愚弄之感。在商业利益与社会道德之间,网站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担起社会责任。

    网络世界并不虚拟,它也是现实社会的折射。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很难要求所有网友对网络谣言都有很高的辨识力。因此,网站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日常运营中在遏制网络谣言上理应有所作为。首先,最重要的应该是坚守媒体职责,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不为一些未经证实的网络传闻打造声势;其次,应该提高网站人员对网络谣言的辨识力,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最后,寻求网站技术管理上的突破,加强对网站内容的甄别、检测。

    谣言止于智者,更治于“筑者”。网络谣言犹如无孔不入的病毒,对网民、对社会都百害而无一益。网站作为网络谣言传播的第一道关口,应该具有“免疫力”,应该筑好“信息堤坝”,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马璐)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系列评论:

 

杜少傅:网络谣言,止于自觉还是治理?


林瑶:网络谣言可畏 更该人人自律


弋羽:造谣者应承担网络谣言的“重量”

 

皮特:放纵谣言肆虐,不是太天真就是别有用心

 

马璐:遏制网络谣言 网站应筑好“信息堤坝”

 


相关评论:

 

斩断“散布网络谣言”的幕后黑手

 

打击网络谣言还须法制给力


不必害怕网络谣言


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