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网约护士”发展的“加减法”

2025-01-06 16: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年来,部分地方出现了一种新型护理方式:通过手机预约专业护士上门,行动不便的患者不用来回医院奔波,在家就可以打针、抽血、换尿管、换胃管。“网约护士”成为很多患者的选择,其中,某公立三甲医院一名资深护士四年完成上门服务近三千单。有网友赞叹这种新型护理方式极大方便了患者及其家属,也有不少人惊讶“竟然还有这个行业”。

  “网约护士”为何发展缓慢

  很多居家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行动不便,往往面临护理难题。通常,这些患者哪怕只需要换药或者更换导管等简单服务,也要去一趟医院。花费大、挂号难不说,患者和家属还得经受折腾。“网约护士”的出现,让不太复杂的护理在家就可以完成,社会因此对“网约护士”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充满期待。【详细

  不过,面对巨大的社会需求,我国大部分地方“网约护士”的开展情况仍略显缓慢,“知道的人少、用的人少、参与的护士也少”是普遍现象。“网约护士”发展面临的痛点和堵点,既有需求方反映成本比医院高,吐槽“用不起”,也存在资质“高门槛”导致平台护士“不够用”。此外,收费标准亟待统一、医疗纠纷如何处理、护士和患者人身安全如何保障等问题也备受关注。【详细

  破解“网约护士”发展瓶颈

  对于“网约护士”,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当护士在外实施风险度较高的护理操作时,不妨探索通过互联网渠道来完成远程查对。此外,上门服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还会面临抢救人员、设备、药品缺失等现实难题。因此有必要对上门护理服务项目实施清单管理,一些复杂操作暂不列入其中,从而提升上门护理服务的安全性。【详细

  发展“网约护士”,要做好“减法”和“加法”。“减法”方面,首当其冲就是减少护士非护理工作的负担,让更多有资质、有余力的护士积极加入其中,缓解供给端不足。而在监管层面,多做“加法”很有必要。尤其是保障“网约护士”人身安全方面,要把有不良记录的病患纳入“黑名单”。同时,还应制定明晰的“网约护士”操作规范,界定服务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纠纷处理机制。【详细

  加快“网约护士”探索步伐

  目前,“网约护士”上门服务需要患者全额自费,同一项目要比在医院就诊贵5至8倍,让一些患者望而却步。客观而言,“网约护士”能够省去患者家属的请假成本、患者去医院的时间成本,价格略高有其合理性。当然也要看到,过高价格对扩大“网约护士”护理服务覆盖面不利,二者之间需要平衡。一些患者呼吁,将符合条件的耗材等纳入医保,相关部门不妨适时予以考虑。

  如今,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行动不便、失能或高龄人群居家护理需求增加,“网约护士”方便患者足不出户享受专业护理服务、减轻医院床位压力的优势更为凸显。尽管存在不少问题,这仍是一种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方式。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加快“网约护士”探索步伐,靶向攻坚、破解瓶颈。【详细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宁波日报)

  V视角:

  @财入门:“网约护士”是一个新的职业,感觉未来会很有市场。

  @我怪盗基德今天晚上要来偷你的心:“网约护士”还得多宣传。我是上个月在医院电梯里看到海报才知道。

  @终身美丽的误会:一旦在家里出了问题,怎么解决呢?

  @创瓜瓜:方向是对的,要边推行边完善。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现代医疗服务的一种新模式,“网约护士”有利于更好打通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让医养结合更加紧密。面对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加快发展“网约护士”是大势所趋,这既包括规范,也包括普及。一些地方已经先行先试,其成功经验、成熟做法值得借鉴。期待“网约护士”在更多地方落地萌发、蓬勃生长。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做好“网约护士”发展的“加减法”

2025年01月06日 16: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年来,部分地方出现了一种新型护理方式:通过手机预约专业护士上门,行动不便的患者不用来回医院奔波,在家就可以打针、抽血、换尿管、换胃管。“网约护士”成为很多患者的选择,其中,某公立三甲医院一名资深护士四年完成上门服务近三千单。有网友赞叹这种新型护理方式极大方便了患者及其家属,也有不少人惊讶“竟然还有这个行业”。

  “网约护士”为何发展缓慢

  很多居家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行动不便,往往面临护理难题。通常,这些患者哪怕只需要换药或者更换导管等简单服务,也要去一趟医院。花费大、挂号难不说,患者和家属还得经受折腾。“网约护士”的出现,让不太复杂的护理在家就可以完成,社会因此对“网约护士”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充满期待。【详细

  不过,面对巨大的社会需求,我国大部分地方“网约护士”的开展情况仍略显缓慢,“知道的人少、用的人少、参与的护士也少”是普遍现象。“网约护士”发展面临的痛点和堵点,既有需求方反映成本比医院高,吐槽“用不起”,也存在资质“高门槛”导致平台护士“不够用”。此外,收费标准亟待统一、医疗纠纷如何处理、护士和患者人身安全如何保障等问题也备受关注。【详细

  破解“网约护士”发展瓶颈

  对于“网约护士”,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当护士在外实施风险度较高的护理操作时,不妨探索通过互联网渠道来完成远程查对。此外,上门服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还会面临抢救人员、设备、药品缺失等现实难题。因此有必要对上门护理服务项目实施清单管理,一些复杂操作暂不列入其中,从而提升上门护理服务的安全性。【详细

  发展“网约护士”,要做好“减法”和“加法”。“减法”方面,首当其冲就是减少护士非护理工作的负担,让更多有资质、有余力的护士积极加入其中,缓解供给端不足。而在监管层面,多做“加法”很有必要。尤其是保障“网约护士”人身安全方面,要把有不良记录的病患纳入“黑名单”。同时,还应制定明晰的“网约护士”操作规范,界定服务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纠纷处理机制。【详细

  加快“网约护士”探索步伐

  目前,“网约护士”上门服务需要患者全额自费,同一项目要比在医院就诊贵5至8倍,让一些患者望而却步。客观而言,“网约护士”能够省去患者家属的请假成本、患者去医院的时间成本,价格略高有其合理性。当然也要看到,过高价格对扩大“网约护士”护理服务覆盖面不利,二者之间需要平衡。一些患者呼吁,将符合条件的耗材等纳入医保,相关部门不妨适时予以考虑。

  如今,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行动不便、失能或高龄人群居家护理需求增加,“网约护士”方便患者足不出户享受专业护理服务、减轻医院床位压力的优势更为凸显。尽管存在不少问题,这仍是一种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方式。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加快“网约护士”探索步伐,靶向攻坚、破解瓶颈。【详细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宁波日报)

  V视角:

  @财入门:“网约护士”是一个新的职业,感觉未来会很有市场。

  @我怪盗基德今天晚上要来偷你的心:“网约护士”还得多宣传。我是上个月在医院电梯里看到海报才知道。

  @终身美丽的误会:一旦在家里出了问题,怎么解决呢?

  @创瓜瓜:方向是对的,要边推行边完善。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现代医疗服务的一种新模式,“网约护士”有利于更好打通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让医养结合更加紧密。面对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加快发展“网约护士”是大势所趋,这既包括规范,也包括普及。一些地方已经先行先试,其成功经验、成熟做法值得借鉴。期待“网约护士”在更多地方落地萌发、蓬勃生长。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