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营救护车“在阳光下运营”

2025-06-23 09: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救护车跨省转运收费2.8万元”引发关注。日前,江西省卫健委发布情况通报,已责令南昌赣医医院退回不合理收费,并暂停医疗转运服务。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但该事件暴露出来的救护车转运乱象值得深思

救命服务不能成“趁急打劫”的生意

细看整件事,问题或许出在沟通上:医生推荐时没有提前说明民营机构可能收取高费用;司机收钱时既无明细也不开发票,转账进了个人腰包;患者家属在分秒必争,也来不及讨价还价。这种糊涂账式的操作,侵犯了患者家属的知情权,把救命服务变成了“趁急打劫”的生意。【详细

不过,也有网友和业内人士认为,要考虑到配备ECMO和医生全程监控的风险和费用。更何况,紧急救援中心可调度的救护车中,确实无法满足长距离转运和携带仪器的要求。真要说是“天价救护车”,也是稀缺资源遇上了特殊情况。详细

救护车转运收费是否敢“晒在阳光下”

其实,事件真正的矛盾不在价格本身,而在于收费是否敢“晒在阳光下”。北京急救中心明确公示,跨省市长途医疗转运按照每公里25元收费,计价标准包含医护费、高速过路过桥费、燃油费等;江西南昌紧急救援中心的救护车则按3公里20元计费,含来回里程数,不含院前急救,若行驶超过100公里以上的加2.5/公里。倘若涉事司机一开始就拿出明细表,说明设备、人工、风险成本的构成,质疑声或许不会如此汹涌。说到底,大家反感的不是花钱,而是花得像个“冤大头”。详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事件并非孤例。翻翻旧闻就能发现,2023年河北甚至有“黑救护车”开到半路突然减速,胁迫家属现场补交900元。这些案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监管缺位下救护车市场的野蛮生长——当公立资源无法覆盖需求时,民营填补空白本是好事,但如果缺乏透明规则和有效监督,反而会变成坐地起价的温床。详细

规范救护车服务要建立明确机制

目前,当地卫健委已经介入调查。从长远出发,我们希望解决的不只是天价收费问题,而是要“有破有立”,不仅要惩治非法营运的车辆和违规操作的人员,更应建立起统一、规范、透明的救护车调度机制,划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满足差异化的需求。让合规运营的民营救护车在市场上运行,直达患者身边。详细

要终结救护车乱象,除了加强服务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行为之外,更要看到跨省转运、非急救患者转运需求的客观存在,立好规矩、明确标准,助其走上正途。要尽快出台跨省转运和非急救转运服务的标准和指导价,让服务与收费明明白白。补上监管“短板”、建好服务“通道”,才能让救护车这条生命通道畅通无阻。详细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网

  V视角:

  @六月的风与我:正规非急救转运服务一般在几百元,不正规的就漫天要价了,还没保障。

  @海风号角:到底是救人呢,还是抢钱呢?

@纯真挚爱:这个属于天价收费了吧?

  @爱学习的爱因斯坦:不给开发票,收取的费用进自己腰包里,太不正规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虽然非急救转运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立医院救护车资源紧张的情况,但也由于标准缺失、监管缺位,“天价救护车”等乱象滋生。对于那些不敢“在阳光下运营”的民营救护车,监管要及时出手,后续还要尽快制定更加公开透明的非急救转运标准、定价机制等,以最大限度满足民众的各类救护车转运需求。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民营救护车“在阳光下运营”

2025年06月23日 09: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救护车跨省转运收费2.8万元”引发关注。日前,江西省卫健委发布情况通报,已责令南昌赣医医院退回不合理收费,并暂停医疗转运服务。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但该事件暴露出来的救护车转运乱象值得深思

救命服务不能成“趁急打劫”的生意

细看整件事,问题或许出在沟通上:医生推荐时没有提前说明民营机构可能收取高费用;司机收钱时既无明细也不开发票,转账进了个人腰包;患者家属在分秒必争,也来不及讨价还价。这种糊涂账式的操作,侵犯了患者家属的知情权,把救命服务变成了“趁急打劫”的生意。【详细

不过,也有网友和业内人士认为,要考虑到配备ECMO和医生全程监控的风险和费用。更何况,紧急救援中心可调度的救护车中,确实无法满足长距离转运和携带仪器的要求。真要说是“天价救护车”,也是稀缺资源遇上了特殊情况。详细

救护车转运收费是否敢“晒在阳光下”

其实,事件真正的矛盾不在价格本身,而在于收费是否敢“晒在阳光下”。北京急救中心明确公示,跨省市长途医疗转运按照每公里25元收费,计价标准包含医护费、高速过路过桥费、燃油费等;江西南昌紧急救援中心的救护车则按3公里20元计费,含来回里程数,不含院前急救,若行驶超过100公里以上的加2.5/公里。倘若涉事司机一开始就拿出明细表,说明设备、人工、风险成本的构成,质疑声或许不会如此汹涌。说到底,大家反感的不是花钱,而是花得像个“冤大头”。详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事件并非孤例。翻翻旧闻就能发现,2023年河北甚至有“黑救护车”开到半路突然减速,胁迫家属现场补交900元。这些案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监管缺位下救护车市场的野蛮生长——当公立资源无法覆盖需求时,民营填补空白本是好事,但如果缺乏透明规则和有效监督,反而会变成坐地起价的温床。详细

规范救护车服务要建立明确机制

目前,当地卫健委已经介入调查。从长远出发,我们希望解决的不只是天价收费问题,而是要“有破有立”,不仅要惩治非法营运的车辆和违规操作的人员,更应建立起统一、规范、透明的救护车调度机制,划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满足差异化的需求。让合规运营的民营救护车在市场上运行,直达患者身边。详细

要终结救护车乱象,除了加强服务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行为之外,更要看到跨省转运、非急救患者转运需求的客观存在,立好规矩、明确标准,助其走上正途。要尽快出台跨省转运和非急救转运服务的标准和指导价,让服务与收费明明白白。补上监管“短板”、建好服务“通道”,才能让救护车这条生命通道畅通无阻。详细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网

  V视角:

  @六月的风与我:正规非急救转运服务一般在几百元,不正规的就漫天要价了,还没保障。

  @海风号角:到底是救人呢,还是抢钱呢?

@纯真挚爱:这个属于天价收费了吧?

  @爱学习的爱因斯坦:不给开发票,收取的费用进自己腰包里,太不正规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虽然非急救转运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立医院救护车资源紧张的情况,但也由于标准缺失、监管缺位,“天价救护车”等乱象滋生。对于那些不敢“在阳光下运营”的民营救护车,监管要及时出手,后续还要尽快制定更加公开透明的非急救转运标准、定价机制等,以最大限度满足民众的各类救护车转运需求。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