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救护车跨省转运收费2.8万元”引发关注。日前,江西省卫健委发布情况通报,已责令南昌赣医医院退回不合理收费,并暂停医疗转运服务。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但该事件暴露出来的救护车转运乱象值得深思。
救命服务不能成“趁急打劫”的生意
细看整件事,问题或许出在沟通上:医生推荐时没有提前说明民营机构可能收取高费用;司机收钱时既无明细也不开发票,转账进了个人腰包;患者家属在分秒必争,也来不及讨价还价。这种糊涂账式的操作,侵犯了患者家属的知情权,把救命服务变成了“趁急打劫”的生意。【详细】
不过,也有网友和业内人士认为,要考虑到配备ECMO和医生全程监控的风险和费用。更何况,紧急救援中心可调度的救护车中,确实无法满足长距离转运和携带仪器的要求。真要说是“天价救护车”,也是稀缺资源遇上了特殊情况。【详细】
救护车转运收费是否敢“晒在阳光下”?
其实,事件真正的矛盾不在价格本身,而在于收费是否敢“晒在阳光下”。北京急救中心明确公示,跨省市长途医疗转运按照每公里25元收费,计价标准包含医护费、高速过路过桥费、燃油费等;江西南昌紧急救援中心的救护车则按3公里20元计费,含来回里程数,不含院前急救,若行驶超过100公里以上的加2.5元/公里。倘若涉事司机一开始就拿出明细表,说明设备、人工、风险成本的构成,质疑声或许不会如此汹涌。说到底,大家反感的不是花钱,而是花得像个“冤大头”。【详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事件并非孤例。翻翻旧闻就能发现,2023年河北甚至有“黑救护车”开到半路突然减速,胁迫家属现场补交900元。这些案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监管缺位下救护车市场的野蛮生长——当公立资源无法覆盖需求时,民营填补空白本是好事,但如果缺乏透明规则和有效监督,反而会变成坐地起价的温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