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天价救护车”踩刹车

2025-06-20 06:59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救护车跨省转运收费2.8万元”引发舆论关注。日前,江西省卫健委发布情况通报,已责令南昌赣医医院退回不合理收费,并暂停医疗转运服务。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但该事件暴露出来的救护车转运乱象值得反思。

先简单回顾一下该事件,2025年4月唐先生将患重症的孩子从江西省儿童医院转至上海治疗时,800公里的路程被“民营救护车”收取了28000元转运费,而且,转运费是直接转到司机的个人账户,且无费用明细及发票。

救护车并非普通的交通工具,而是性命攸关之时的救命工具。当孩子危在旦夕,家长根本不可能有别的选择,只能被迫接受“天价转运”。这种利用家属焦急心理、坐地起价的行为,不仅加重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刺痛了公众的情感神经,消解了医患信任。

“天价转运”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并非完全因为价格高,还在于救护车转运服务不规范。事实上,这并非救护车首次因为乱收费引发关注。以“救护车乱象”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案例不少:陕西周先生两次遭遇“救护车”转运重病老母亲中途加价,湛江一救护车载临终老人三公里收费1800元……这些事件中的救护车无一例外都是民营的。

救护车乱象的背后,不只是某些民营机构的见利忘义,还是医疗救护供需失衡、监管缺位的必然结果。医疗救护本是基本公共服务,但公立医院救护车资源紧张,120急救体系仅覆盖本地危急重症患者,这也导致非急救转运和跨省转运需求不得不转向民营机构。目前,非急救转运尚未形成体系化运作,也未纳入政府定价目录,缺乏统一准入标准,车辆设备、人员资质参差不齐,为乱收费埋下重重隐患。

要终结救护车乱象,除了加强服务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行为之外,更要看到跨省转运、非急救患者转运需求的客观存在,立好规矩、明确标准,助其走上正途。要尽快出台非急救转运和跨省转运服务的标准和指导价,让服务与收费明明白白。补上监管“短板”、建好服务“通道”,才能让救护车这条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谁来为“天价救护车”踩刹车

2025年06月20日 06:59   来源:广州日报   谭敏

近日,“救护车跨省转运收费2.8万元”引发舆论关注。日前,江西省卫健委发布情况通报,已责令南昌赣医医院退回不合理收费,并暂停医疗转运服务。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但该事件暴露出来的救护车转运乱象值得反思。

先简单回顾一下该事件,2025年4月唐先生将患重症的孩子从江西省儿童医院转至上海治疗时,800公里的路程被“民营救护车”收取了28000元转运费,而且,转运费是直接转到司机的个人账户,且无费用明细及发票。

救护车并非普通的交通工具,而是性命攸关之时的救命工具。当孩子危在旦夕,家长根本不可能有别的选择,只能被迫接受“天价转运”。这种利用家属焦急心理、坐地起价的行为,不仅加重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刺痛了公众的情感神经,消解了医患信任。

“天价转运”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并非完全因为价格高,还在于救护车转运服务不规范。事实上,这并非救护车首次因为乱收费引发关注。以“救护车乱象”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案例不少:陕西周先生两次遭遇“救护车”转运重病老母亲中途加价,湛江一救护车载临终老人三公里收费1800元……这些事件中的救护车无一例外都是民营的。

救护车乱象的背后,不只是某些民营机构的见利忘义,还是医疗救护供需失衡、监管缺位的必然结果。医疗救护本是基本公共服务,但公立医院救护车资源紧张,120急救体系仅覆盖本地危急重症患者,这也导致非急救转运和跨省转运需求不得不转向民营机构。目前,非急救转运尚未形成体系化运作,也未纳入政府定价目录,缺乏统一准入标准,车辆设备、人员资质参差不齐,为乱收费埋下重重隐患。

要终结救护车乱象,除了加强服务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行为之外,更要看到跨省转运、非急救患者转运需求的客观存在,立好规矩、明确标准,助其走上正途。要尽快出台非急救转运和跨省转运服务的标准和指导价,让服务与收费明明白白。补上监管“短板”、建好服务“通道”,才能让救护车这条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