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泛滥的“水赛”成生意

2025-01-15 14: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花钱参加“水赛”之风,正从中小学校蔓延到大学校园。“随手拍张照,参加就有奖”“春节前投稿就有奖”……不少大学生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收到了满屏的“竞赛通知”。

  “水赛”刷奖算哪门子综合素质

  这些“水赛”主打的就是一个“各取所需”——大学生希望通过参加赛事拿奖、加分,主办方则是图谋大学生的报名费。据调查,这些“水赛”有的报名费高达千元。而一旦打上“国际”名头,报名费会普遍上浮,甚至不少“水赛”已经衍生出二次消费。很明显,这是妥妥地把赛事做成了生意。【详细

  “水赛”的存在,充满了讽刺意味。一名大四学生曾专门办了“水赛杯”,披露了大学生眼中的“水赛”逻辑。让人颇感黑色幽默的是,这场“假比赛”居然吸引到了真正的赞助商,有人拿着比赛的获奖证书去申请综测加分,竟然真的瞒过了老师的眼睛。【详细

  高校不能“放水”

  这类明显异化的“水赛”,不仅无法发挥学科竞赛应有的教育功能,学生也没有完整、投入地体验竞赛的过程,对于知识和能力的增进毫无助益,徒增经济负担,而且还会无形中强化“走捷径”甚至“弄虚作假”的思维习惯。学校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至关重要——不仅要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参赛,也应该主动将“水赛”排除在各种评选、加分项目之外。【详细

  挤出“水赛”的水分,关键在于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一方面,不妨减少对竞赛获奖这些硬性指标的依赖,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细化综合素质测评的规则,严格审核和把关竞赛的资质,必要时可探索将其纳入校园诚信体系,遏制不劳而获的冲动,引导学生抛弃功利心态。【详细

  斩断生意的链条

  门槛低、获奖率高、组织松散的“水赛”早已背离了竞赛的本义,沦为各路投机取巧者敛财的工具。要彻底根除,既要从供给端监督,挤出竞赛的“水分”、斩断生意的链条;也需要在需求端着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让高校当好把关人。【详细

  由于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学校应定期更新竞赛的“白名单”与“黑名单”,让无意“水奖”者提前避雷。对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水赛”,监管力量也应细致排查、露头就打,让畸形的“竞赛生意经”无利可图。【详细

  (以上综合光明网、南方日报、广州日报)

  V视角:

  @心柔:要让组织“水赛”者无利可图。

  @很叨叨:奖项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风花雪:把弄虚作假当成走向成功的捷径,丧失了诚信品质。

  @禾斗田力:几乎人人获奖,这样的证书有多大参考价值?

  @可灵可莉:“含水量”越高,“含金量”越低。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水赛”泛滥,消解了竞赛的权威性,滋长了学生的功利心,没有任何价值,徒留自娱自乐。赛事不是生意,挤出竞赛的水分,就要对不良机构严厉打击,斩断利益链条,让投机取巧者无利可图。高校更要拿出态度,守住学术诚信底线,主动将“水赛”排除在各种评奖评优之外,让真才实学成为最好的“加分项”。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泛滥的“水赛”成生意

2025年01月15日 14: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花钱参加“水赛”之风,正从中小学校蔓延到大学校园。“随手拍张照,参加就有奖”“春节前投稿就有奖”……不少大学生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收到了满屏的“竞赛通知”。

  “水赛”刷奖算哪门子综合素质

  这些“水赛”主打的就是一个“各取所需”——大学生希望通过参加赛事拿奖、加分,主办方则是图谋大学生的报名费。据调查,这些“水赛”有的报名费高达千元。而一旦打上“国际”名头,报名费会普遍上浮,甚至不少“水赛”已经衍生出二次消费。很明显,这是妥妥地把赛事做成了生意。【详细

  “水赛”的存在,充满了讽刺意味。一名大四学生曾专门办了“水赛杯”,披露了大学生眼中的“水赛”逻辑。让人颇感黑色幽默的是,这场“假比赛”居然吸引到了真正的赞助商,有人拿着比赛的获奖证书去申请综测加分,竟然真的瞒过了老师的眼睛。【详细

  高校不能“放水”

  这类明显异化的“水赛”,不仅无法发挥学科竞赛应有的教育功能,学生也没有完整、投入地体验竞赛的过程,对于知识和能力的增进毫无助益,徒增经济负担,而且还会无形中强化“走捷径”甚至“弄虚作假”的思维习惯。学校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至关重要——不仅要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参赛,也应该主动将“水赛”排除在各种评选、加分项目之外。【详细

  挤出“水赛”的水分,关键在于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一方面,不妨减少对竞赛获奖这些硬性指标的依赖,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细化综合素质测评的规则,严格审核和把关竞赛的资质,必要时可探索将其纳入校园诚信体系,遏制不劳而获的冲动,引导学生抛弃功利心态。【详细

  斩断生意的链条

  门槛低、获奖率高、组织松散的“水赛”早已背离了竞赛的本义,沦为各路投机取巧者敛财的工具。要彻底根除,既要从供给端监督,挤出竞赛的“水分”、斩断生意的链条;也需要在需求端着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让高校当好把关人。【详细

  由于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学校应定期更新竞赛的“白名单”与“黑名单”,让无意“水奖”者提前避雷。对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水赛”,监管力量也应细致排查、露头就打,让畸形的“竞赛生意经”无利可图。【详细

  (以上综合光明网、南方日报、广州日报)

  V视角:

  @心柔:要让组织“水赛”者无利可图。

  @很叨叨:奖项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风花雪:把弄虚作假当成走向成功的捷径,丧失了诚信品质。

  @禾斗田力:几乎人人获奖,这样的证书有多大参考价值?

  @可灵可莉:“含水量”越高,“含金量”越低。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水赛”泛滥,消解了竞赛的权威性,滋长了学生的功利心,没有任何价值,徒留自娱自乐。赛事不是生意,挤出竞赛的水分,就要对不良机构严厉打击,斩断利益链条,让投机取巧者无利可图。高校更要拿出态度,守住学术诚信底线,主动将“水赛”排除在各种评奖评优之外,让真才实学成为最好的“加分项”。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