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公里要价2.8万元,费用直接打进司机个人账户,连个收费依据都说不清——今年4月,江西的唐先生将身患重症的孩子从江西省儿童医院转运至上海某医院,却遭到了民营救护车的不透明收费。这场关于“生命通道”的收费争议,撕开了民营医疗的一道裂缝。
其实细看整件事,特殊需求客观存在。孩子当时带着ECMO(俗称“人工肺”)和呼吸机转运,风险极高,而该医院的救护车因设备满载无法跨省承运这类重症患者,医生才联系了民营救护车。问题出在缺乏沟通上:医生推荐时没提前说明民营机构可能收取的高费用,而司机收钱时既无明细也不开发票,连转账都进了个人腰包;家属在分秒必争的深夜,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这种糊涂账式的操作,剥夺了患者家属的知情权,把救命服务变成了“趁急打劫”的生意。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事件并非孤例。翻翻旧闻就能发现,2023年河北甚至有“黑救护车”开到半路突然减速,胁迫家属现场补交900元。种种案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监管缺位下救护车市场的野蛮生长——当公立资源无法覆盖需求时,民营填补空白本是好事,但如果缺乏透明规则和有效监督,反而会变成坐地起价的温床。
真正的矛盾不在价格本身,而在于收费是否敢“晒在阳光下”。北京急救中心明确公示,跨省市长途医疗转运按照每公里25元收费,计价标准包含医护费、高速过路过桥费、燃油费等;江西南昌紧急救援中心的救护车则按3公里20元计费,含来回里程数,不含院前急救,若行驶超过100公里以上的加2.5元/公里。倘若涉事司机一开始就拿出明细表,说明设备、人工、风险成本的构成,质疑声或许不会如此汹涌。说到底,大家反感的不是花钱,而是花得像个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