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万元的糊涂账!救命服务就可以“趁急打劫”了?

2025-06-20 08:28 来源:南方网

800公里要价2.8万元,费用直接打进司机个人账户,连个收费依据都说不清——今年4月,江西的唐先生将身患重症的孩子从江西省儿童医院转运至上海某医院,却遭到了民营救护车的不透明收费。这场关于“生命通道”的收费争议,撕开了民营医疗的一道裂缝。

其实细看整件事,特殊需求客观存在。孩子当时带着ECMO(俗称“人工肺”)和呼吸机转运,风险极高,而该医院的救护车因设备满载无法跨省承运这类重症患者,医生才联系了民营救护车。问题出在缺乏沟通上:医生推荐时没提前说明民营机构可能收取的高费用,而司机收钱时既无明细也不开发票,连转账都进了个人腰包;家属在分秒必争的深夜,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这种糊涂账式的操作,剥夺了患者家属的知情权,把救命服务变成了“趁急打劫”的生意。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事件并非孤例。翻翻旧闻就能发现,2023年河北甚至有“黑救护车”开到半路突然减速,胁迫家属现场补交900元。种种案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监管缺位下救护车市场的野蛮生长——当公立资源无法覆盖需求时,民营填补空白本是好事,但如果缺乏透明规则和有效监督,反而会变成坐地起价的温床。

真正的矛盾不在价格本身,而在于收费是否敢“晒在阳光下”。北京急救中心明确公示,跨省市长途医疗转运按照每公里25元收费,计价标准包含医护费、高速过路过桥费、燃油费等;江西南昌紧急救援中心的救护车则按3公里20元计费,含来回里程数,不含院前急救,若行驶超过100公里以上的加2.5元/公里。倘若涉事司机一开始就拿出明细表,说明设备、人工、风险成本的构成,质疑声或许不会如此汹涌。说到底,大家反感的不是花钱,而是花得像个冤大头。

生命无价,但救命的服务必须有价可循、有单可查。当救护车为生命开路时,车轮后不该拖着灰色的利益链。每一笔账都该经得起追问,每一次笛声都该承载希望而非焦虑。唯有强制收费公示、规范转账流程、严惩“黑车”运营,同时提高公立医院对重症病人转运的覆盖能力,才能让“生命通道”畅通无阻。毕竟,救命的事,容不得半分含糊。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2.8万元的糊涂账!救命服务就可以“趁急打劫”了?

2025年06月20日 08:28   来源:南方网   陆文茗

800公里要价2.8万元,费用直接打进司机个人账户,连个收费依据都说不清——今年4月,江西的唐先生将身患重症的孩子从江西省儿童医院转运至上海某医院,却遭到了民营救护车的不透明收费。这场关于“生命通道”的收费争议,撕开了民营医疗的一道裂缝。

其实细看整件事,特殊需求客观存在。孩子当时带着ECMO(俗称“人工肺”)和呼吸机转运,风险极高,而该医院的救护车因设备满载无法跨省承运这类重症患者,医生才联系了民营救护车。问题出在缺乏沟通上:医生推荐时没提前说明民营机构可能收取的高费用,而司机收钱时既无明细也不开发票,连转账都进了个人腰包;家属在分秒必争的深夜,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这种糊涂账式的操作,剥夺了患者家属的知情权,把救命服务变成了“趁急打劫”的生意。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事件并非孤例。翻翻旧闻就能发现,2023年河北甚至有“黑救护车”开到半路突然减速,胁迫家属现场补交900元。种种案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监管缺位下救护车市场的野蛮生长——当公立资源无法覆盖需求时,民营填补空白本是好事,但如果缺乏透明规则和有效监督,反而会变成坐地起价的温床。

真正的矛盾不在价格本身,而在于收费是否敢“晒在阳光下”。北京急救中心明确公示,跨省市长途医疗转运按照每公里25元收费,计价标准包含医护费、高速过路过桥费、燃油费等;江西南昌紧急救援中心的救护车则按3公里20元计费,含来回里程数,不含院前急救,若行驶超过100公里以上的加2.5元/公里。倘若涉事司机一开始就拿出明细表,说明设备、人工、风险成本的构成,质疑声或许不会如此汹涌。说到底,大家反感的不是花钱,而是花得像个冤大头。

生命无价,但救命的服务必须有价可循、有单可查。当救护车为生命开路时,车轮后不该拖着灰色的利益链。每一笔账都该经得起追问,每一次笛声都该承载希望而非焦虑。唯有强制收费公示、规范转账流程、严惩“黑车”运营,同时提高公立医院对重症病人转运的覆盖能力,才能让“生命通道”畅通无阻。毕竟,救命的事,容不得半分含糊。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