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斩断“散布网络谣言”的幕后黑手

2011年06月07日 08:16   来源:大河网   熊传东

  网络谣言,正如病毒一样在现实社会肆虐扩散。日本地震后传出80多条网络谣言,被人形容为“灾难打开了日本式谣言的大橱窗”;韩国接二连三地发生艺人不堪忍受网民传谣言而自杀的事件;美国网络上散布的明星花边新闻也害苦了很多当事人……凭空捏造自古就有,“不能因网络谣言而否定互联网发展”,但网络需要管、怎么管,确实是困扰各国政府的棘手问题。(见2011年6月7日新华网)

   诚然,正如英国一位法律专家把网络谣言形象生动地比喻成“一旦打开就无法再拧紧的水龙头”。特别是近几年来,各路明星的私生活是网上传谣的主要话题之一;此外,还有关战争、自然灾害、食品安全、世界末日等也是网络谣言的重头戏。此等网络谣言无不干扰社会管理、骚扰社会秩序、影响人们生活、破坏和谐环境……

   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与繁荣,的确又是个好东西,它带给了方便、它创造了奇迹、它影响了人类……例如不懂的东西通过网络搜索便知,不会的事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解决;还有什么交朋友、谈思想、发感言等都可以借助网络来实现;比如网络记录着生活工作点滴、联络着彼此间的感情;同时,网络还派生了网站、网页、主页、邮箱、QQ、博客、微博、论坛、虚拟社区等,方便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当遇到不平事或求助之事等,可以通过网络激起热心人的鼎力相助……

   然而,诸多方便同样带来了诸多问题,亟待我们共同解决:如何让“传谣”成为整个社交网站之众矢之的?如何“封杀”网络行为的人身攻击?如何狙击网络谣言的散布与传播?繁荣网络同时如何面对谣言?网友与政府,文明与发展的“网络理想国”又怎样创建?

   可是,事实上,往往谣言产生后,一些网站确实展开了“辟谣”和删除谣言的举措,但收效不佳,这是一直困扰所有网站的首要问题。即使韩国政府2002年就开始推行的网络实名制,收效依然不理想。虽然恶意言论和网络谣言近年来在网络有所减少,但还是根本无法对其完全、有效地控制。每天,网警、网站及相关监管部门,通过检索门户网站都要删除几万条恶意帖子,但谣言却不可能实现“一删了之”,其瞬间的传播力量既无法控制,更不可估量……

   尽管如此,各国打击网络传谣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息。例如日本大地震并出现核电站泄漏事件后,韩国、中国等都先后出现过抢盐风潮,起因也是网络谣言。即使2010年6月,韩国将一名16岁的中学生因涉嫌散布“朝鲜做好战争准备,韩国要先发制人”等战争谣言被首尔警方逮捕,罪名是散布谣言罪……还是未阻止今日之韩国网络谣言的蔓延,相反,还是有一些韩国著名人物因不堪忍受网络谣言,先后选择了轻生等……可以说,网络传谣所带来的负面消息已影响到韩国的国家形象。因此,韩国舆论对网络传谣持批判态度,希望政府能补上实名制的“漏洞”,比如,严查借用他人的身份信息上网的做法等举措。

   笔者以为,网络谣言散布的根子还基于两大方面:一是社会管理和网站规范存在的漏洞是网络谣言得以散布和传播的主因;二是公民自身缺乏常识教育和理性思考成为了加重网络谣言散布的次因。

   目前,网络谣言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发泄性谣言,在现实与网络的“端口”,男人被女友甩后为泄愤等,有可能发生对着前女友的照片掷飞镖,可如今发泄的方式多种多样,网上报复便轻易地使对方名声扫地,网络成了一些人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暴力工具,在全球范围内泛滥已有10年有余,各式各样的聊天工具不断流行和更新也间接地成了“杀伤力”极强的攻击“道具”;二是娱乐性谣言,在网络上羞辱他人变得如此简便和快捷,特别是一些明星时刻都活在某种网络谣言威胁之下,如今,名人被公开羞辱的速度之快也令人叹为观止,并理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三是水军性谣言,除了针对影视明星和普通百姓的网络人身攻击,还有针对商业对手或政治对手的,散布此等谣言者一般是在预谋和幕后操控之中进行的,还称为网络“黑社会”。

   有人说,互联网诞生之初,一群知识精英曾梦想:靠人的道德自律,组成一个网上自由王国。他们失败了……可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关键在于自身。殊不知,一旦网络出现管理真空,从个人隐私到国家安全,从电子商务到知识产权,合法行为、合法权益、合理诉求将遭到冲击和破坏,造成的可能不只是混乱,而是灾难。所以,关键在于自身、重点在于控制、要点在于法律。

   当然,没有互联网的时候,谣言、谎言同样存在。谣言是一种社会心态的反映,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正常看待网络谣言。所以,我们也不要当网络谣言一回事。应该明白,一件事情之所以引起谣言,说明它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含糊性,且事件和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度越高,信息不确定性越大,谣言滋生传播的空间就越大。当我们面对网络谣言时,一要理性处之,二要冷静对待,三要分析对策,四要巧妙回应。要知道,往往“谣言粉碎机”都无济于事,其实,比“谣言粉碎机”更有价值的,还在于我们自身独立的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理性思考。

  可以说,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提供虚拟空间的互联网,法律和道德的大规则是不能违背的。在网络发展和繁荣的“风口浪尖”,不能让数字世界永远成为一个没有法律约束的疆域,无论作为政府,还是管理部门,还是网络本身,我们都不可以对抱有恶意企图的网络使用者视而不见。

  应该说,网络谣言猛于虎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让色情暴力、封建反动、煽动暴乱、策划恐怖、破坏稳定、恶意攻击、非法扬名、围攻名人等行为禁止于网络,杜绝于散布,严禁于传播。让此等在网络上无处容身。在全社会和整个网络形成一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势,形成一种“散布网络谣言,人人共株之”的良序。

  综上,我们要通过管理部门和网络自身形成的合力,揪出网络“谣言重灾区”幕后者,斩断“散布网络谣言”操控者,围剿网络“黑社会”还网络以美丽。这是我们全社会、网站和网友的共同义务和责任。

  笔者呼吁,让我们人人争做维护网络文明的“美丽使者”。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