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韧性城市让生活更方便更舒心

2024-12-14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如何让城市更安全、更“聪明”?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公布,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画出了“路线图”。

  所谓韧性城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让城市像弹簧一样,能从容应对外界压力,并快速恢复原状。比如,恰逢雨季来临,城市可以像海绵般“呼吸吐纳”;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社会能够快速广泛动员。这些都是城市韧性的体现。近年来,提高城市韧性已成为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关键抓手。

  2020年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分批在重庆、太原等21个城市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并在济南、广州、烟台创建新城建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相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以重庆为例,截至去年底,重庆建成3个智算中心和1个高性能计算中心,通用数据中心建成机架数达10.8万个。可以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韧性城市的打造相辅相成,已经成为各地扩大有效投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从实践来看,“智慧”二字伴随着城市发展。在《意见》11条重点任务中,有5条直接涉及到智能化、智慧化。其中,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值得关注。今年以来,浙江杭州开放八城区3474平方公里作为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应用区域,占全市面积超20%;广东深圳公布新增43条道路,使全市自动驾驶开放道路里程达944公里;北京开放首个高铁站自动驾驶测试,明确北京经开区往返北京南站自动驾驶测试范围……可以预计,随着相关配套措施逐步完善,“聪明车”驶上“智慧路”将带来亿万级的市场空间。

  如今,不少城市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加强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多方联动,实现对风险和灾害的事前速效预警、事中有效应对、事后高效救援。无论是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还是加快构建国家、省、城市三级平台体系,《意见》部署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措施,旨在加快推进“新工具”落地应用。对于各地来说,就要健全支持政策,鼓励科技、金融等领域企业积极围绕韧性城市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

  当然,打造韧性城市既要多挣“面子”,又要充实“里子”。为此,《意见》明确要求,因地制宜对城镇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热力、消火栓(消防水鹤)、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和智能化管理。应当看到,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未来,业内各方还要合力进一步解决“谁来建”“怎么建”“钱从哪儿来”等问题,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让看不见的“城市生命线”加速更新。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打造韧性城市,正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城市治理深度融合,“面子”好看、“里子”有用,百姓生活将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科技赋能地下空间开发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抓好城市“里子”工程建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韧性城市让生活更方便更舒心

2024年12月14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如何让城市更安全、更“聪明”?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公布,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画出了“路线图”。

  所谓韧性城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让城市像弹簧一样,能从容应对外界压力,并快速恢复原状。比如,恰逢雨季来临,城市可以像海绵般“呼吸吐纳”;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社会能够快速广泛动员。这些都是城市韧性的体现。近年来,提高城市韧性已成为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关键抓手。

  2020年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分批在重庆、太原等21个城市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并在济南、广州、烟台创建新城建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相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以重庆为例,截至去年底,重庆建成3个智算中心和1个高性能计算中心,通用数据中心建成机架数达10.8万个。可以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韧性城市的打造相辅相成,已经成为各地扩大有效投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从实践来看,“智慧”二字伴随着城市发展。在《意见》11条重点任务中,有5条直接涉及到智能化、智慧化。其中,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值得关注。今年以来,浙江杭州开放八城区3474平方公里作为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应用区域,占全市面积超20%;广东深圳公布新增43条道路,使全市自动驾驶开放道路里程达944公里;北京开放首个高铁站自动驾驶测试,明确北京经开区往返北京南站自动驾驶测试范围……可以预计,随着相关配套措施逐步完善,“聪明车”驶上“智慧路”将带来亿万级的市场空间。

  如今,不少城市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加强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多方联动,实现对风险和灾害的事前速效预警、事中有效应对、事后高效救援。无论是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还是加快构建国家、省、城市三级平台体系,《意见》部署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措施,旨在加快推进“新工具”落地应用。对于各地来说,就要健全支持政策,鼓励科技、金融等领域企业积极围绕韧性城市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

  当然,打造韧性城市既要多挣“面子”,又要充实“里子”。为此,《意见》明确要求,因地制宜对城镇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热力、消火栓(消防水鹤)、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和智能化管理。应当看到,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未来,业内各方还要合力进一步解决“谁来建”“怎么建”“钱从哪儿来”等问题,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让看不见的“城市生命线”加速更新。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打造韧性城市,正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城市治理深度融合,“面子”好看、“里子”有用,百姓生活将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科技赋能地下空间开发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抓好城市“里子”工程建设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