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城市更安全、更“聪明”?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公布,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画出了“路线图”。
所谓韧性城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让城市像弹簧一样,能从容应对外界压力,并快速恢复原状。比如,恰逢雨季来临,城市可以像海绵般“呼吸吐纳”;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社会能够快速广泛动员。这些都是城市韧性的体现。近年来,提高城市韧性已成为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关键抓手。
2020年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分批在重庆、太原等21个城市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并在济南、广州、烟台创建新城建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相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以重庆为例,截至去年底,重庆建成3个智算中心和1个高性能计算中心,通用数据中心建成机架数达10.8万个。可以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韧性城市的打造相辅相成,已经成为各地扩大有效投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从实践来看,“智慧”二字伴随着城市发展。在《意见》11条重点任务中,有5条直接涉及到智能化、智慧化。其中,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值得关注。今年以来,浙江杭州开放八城区3474平方公里作为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应用区域,占全市面积超20%;广东深圳公布新增43条道路,使全市自动驾驶开放道路里程达944公里;北京开放首个高铁站自动驾驶测试,明确北京经开区往返北京南站自动驾驶测试范围……可以预计,随着相关配套措施逐步完善,“聪明车”驶上“智慧路”将带来亿万级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