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或许做梦也想不到,千百年以后,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与大家“再见一面”。
AI技术加持下,时空对话的临场感拉满:孔子、诸葛亮、苏格拉底等一众历史名人纷纷“走出”课本,从“平面”走向“立体”;李时珍回应什么叫真正的养生、苏轼回应做官一直被贬、唐寅回应不务正业……在最近爆火的“老祖宗的回答我挑战”中,古人“集中开麦”,向现代人发出“灵魂拷问”。
有一种浪漫,叫“久别重逢”。当屏幕里的孔子亲切地对你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当苏格拉底穿着袍子行走在现代都市的街头,当李白举起盛满星河的杯高声吟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份文化神交既新奇又有趣——是的,历史从来不是尘封的典籍,他们也曾如此鲜活地存在过。观感有些“暴躁”的“老祖宗回答我”系列,则是以一种更现代的方式,让古人“为自己代言”,融入富有话题性的历史元素,掀起网友的“追更”热潮,让“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入大脑”。
说到AI赋能文化传播,很自然就会想到文博圈的“官方整活”。从各地博物馆文物的硬核“起舞”,到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真容重现,科技就像一座时光机,让人得以在片刻间一览千年。要说“玩抽象”,最近的苏州博物馆也是不遑多让——借助AI技术“复活”了唐伯虎。后者在视频中以第一人称“喊冤”,称自己虽才华横溢、放荡不羁,却并非后世流传的“风流”之辈。对于这波“花式科普”,一句“这是官号吗”,尽显网友们的“上头”。可以期待,在教育、政务宣传等领域,“AI古人”也能大展身手,带来一种很“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