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何时进家门?

2025-03-17 13:4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辅助老人上下楼、随时提醒老人吃药吃饭、识别人类表情做出相应回应……近段时间,在社交平台上,养老机器人相关视频纷纷刷屏,不断打开人们对“智能养老”的新想象。

  养老机器人未来可期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4年底老年人口规模已经超过3.1亿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也希望自身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发展银发经济,能够更好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详细

  日益加重的养老负担,尤其是长期照护这一突出难题,对传统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目前仍面临服务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均、人才缺乏等难点痛点问题。诸多因素叠加,让社会上的“养老焦虑”逐渐凸显,甚至出现年轻化趋势。而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则为尽快打破这些困局带来了希望。【详细

  着力打造产业新赛道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文明确人形机器人2025年批量生产的目标,多地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研发;近期,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发布,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在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信号。【详细

  从媒体公布的信息来看,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以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征为依据,细分功能与性能。从健康监测到紧急响应,从家务协助到助行外出,技术条款涵盖生活全场景。噪声控制、无障碍设计等细节,更显人文关怀——科技的温度,就在于读懂并能够照护每一道皱纹下隐藏的不便。【详细

  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养老机器人仍需跨过几大门槛:一是技术门槛,目前机器人主要承担简单重复类劳动,而在复杂场景下的自主决策、环境感知、人机自然交互、情感理解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推广门槛,相较于其他智能陪护产品,人形机器人目前还是一个“奢侈品”,只有把价格“打下来”,才能真正把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变现”。【详细

  还需注意,为了获得便捷的老年生活,势必要将大量个人情况放到网上。若数据隐私遭滥用,温情可能变为枷锁;过度依赖机器,人际关系可能逐渐疏离。如何在效率与伦理间寻得平衡,如何在标准和个性中求取双赢,考验人类智慧。但只要方向定了,标准有了,发展中的问题将在更快的发展中得到解决。【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南方日报)

  V视角:

  @浅酌散步:过几年技术成熟了,机器人也能提供情绪价值。

  @遂唐学步:好想有个机器人可以陪我走天涯。

  @万事:家庭最需要的是养老机器人,希望其价格能更亲民一些。

  @韩千叶:养老机器人,会成为新的三大件之一。

  @树曹:先好好挣钱。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近期,养老机器人已在多地试点,曾经的科学幻想正在走进现实生活。要想让养老机器人进入寻常百姓家,除了要把价格“打下来”之外,还需要更加安全可靠。比如,要防止机器人因技术故障导致误操作,更不能对老年人造成身体伤害。当然,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养老机器人仍是补充而不是替代,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情感陪伴,还需要依靠人特别是亲人的参与。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养老机器人,何时进家门?

2025年03月17日 13:4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辅助老人上下楼、随时提醒老人吃药吃饭、识别人类表情做出相应回应……近段时间,在社交平台上,养老机器人相关视频纷纷刷屏,不断打开人们对“智能养老”的新想象。

  养老机器人未来可期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4年底老年人口规模已经超过3.1亿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也希望自身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发展银发经济,能够更好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详细

  日益加重的养老负担,尤其是长期照护这一突出难题,对传统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目前仍面临服务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均、人才缺乏等难点痛点问题。诸多因素叠加,让社会上的“养老焦虑”逐渐凸显,甚至出现年轻化趋势。而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则为尽快打破这些困局带来了希望。【详细

  着力打造产业新赛道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文明确人形机器人2025年批量生产的目标,多地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研发;近期,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发布,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在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信号。【详细

  从媒体公布的信息来看,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以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征为依据,细分功能与性能。从健康监测到紧急响应,从家务协助到助行外出,技术条款涵盖生活全场景。噪声控制、无障碍设计等细节,更显人文关怀——科技的温度,就在于读懂并能够照护每一道皱纹下隐藏的不便。【详细

  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养老机器人仍需跨过几大门槛:一是技术门槛,目前机器人主要承担简单重复类劳动,而在复杂场景下的自主决策、环境感知、人机自然交互、情感理解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推广门槛,相较于其他智能陪护产品,人形机器人目前还是一个“奢侈品”,只有把价格“打下来”,才能真正把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变现”。【详细

  还需注意,为了获得便捷的老年生活,势必要将大量个人情况放到网上。若数据隐私遭滥用,温情可能变为枷锁;过度依赖机器,人际关系可能逐渐疏离。如何在效率与伦理间寻得平衡,如何在标准和个性中求取双赢,考验人类智慧。但只要方向定了,标准有了,发展中的问题将在更快的发展中得到解决。【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南方日报)

  V视角:

  @浅酌散步:过几年技术成熟了,机器人也能提供情绪价值。

  @遂唐学步:好想有个机器人可以陪我走天涯。

  @万事:家庭最需要的是养老机器人,希望其价格能更亲民一些。

  @韩千叶:养老机器人,会成为新的三大件之一。

  @树曹:先好好挣钱。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近期,养老机器人已在多地试点,曾经的科学幻想正在走进现实生活。要想让养老机器人进入寻常百姓家,除了要把价格“打下来”之外,还需要更加安全可靠。比如,要防止机器人因技术故障导致误操作,更不能对老年人造成身体伤害。当然,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养老机器人仍是补充而不是替代,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情感陪伴,还需要依靠人特别是亲人的参与。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