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德国导演弗里茨·朗在科幻电影《大都会》中,描绘了机器人替代人类劳动的场景。片中机械人玛丽亚身披金属外壳,动作僵硬却力大无穷。彼时的观众未必能料想到,百年后,借助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机器人不仅走入了现实,更会把温情注入暮年——它们不再冷硬如铁,而是可以化身银发族的“隐形拐杖”,托起人类晚年的尊严。
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
该标准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老龄化社会的迫切需求。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21亿,其中4.26亿人年逾八旬。衰老带来的是感知衰退、体力流失,失能风险逐渐升高,让养老问题愈发沉重。
如何应对老龄化?无论之前人们提出了多少种设想和方案,都不如科技拓展的应用场景更具讨论价值。互联家庭环境下的养老机器人,正成为破解养老困局的一把钥匙。
从媒体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出,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以老年人生理、行为特征为纲,细分功能与性能。从健康监测到紧急响应,从家务协助到助行外出,技术条款涵盖生活全场景。噪声控制、无障碍设计等细节,更显人文关怀——科技的温度,就在于读懂并能够照护每一道皱纹下隐藏的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牵头制定此标准,绝非偶然。昔年“世界工厂”之名,今日已升级为“标准策源地”。从跟随到引领,中国科技正以“和而不同”的智慧,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再造养老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