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每一道皱纹下的不便

2025-03-11 06:5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927年,德国导演弗里茨·朗在科幻电影《大都会》中,描绘了机器人替代人类劳动的场景。片中机械人玛丽亚身披金属外壳,动作僵硬却力大无穷。彼时的观众未必能料想到,百年后,借助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机器人不仅走入了现实,更会把温情注入暮年——它们不再冷硬如铁,而是可以化身银发族的“隐形拐杖”,托起人类晚年的尊严。

  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

  该标准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老龄化社会的迫切需求。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21亿,其中4.26亿人年逾八旬。衰老带来的是感知衰退、体力流失,失能风险逐渐升高,让养老问题愈发沉重。

  如何应对老龄化?无论之前人们提出了多少种设想和方案,都不如科技拓展的应用场景更具讨论价值。互联家庭环境下的养老机器人,正成为破解养老困局的一把钥匙。

  从媒体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出,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以老年人生理、行为特征为纲,细分功能与性能。从健康监测到紧急响应,从家务协助到助行外出,技术条款涵盖生活全场景。噪声控制、无障碍设计等细节,更显人文关怀——科技的温度,就在于读懂并能够照护每一道皱纹下隐藏的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牵头制定此标准,绝非偶然。昔年“世界工厂”之名,今日已升级为“标准策源地”。从跟随到引领,中国科技正以“和而不同”的智慧,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再造养老规划。

  标准虽然不是终端产品,但它为设计、制造、测试提供统一标尺,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品质跃升。除了满足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厂商还须精准捕捉老年心理,比如以通信支持强化亲情纽带,用娱乐功能滋养精神世界。就像赵丽蓉在小品里说的那样:“你以为我们老年人吃点儿好的,穿点儿好的,再找个老伴,这就幸福了?不对,我们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礼记》有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机器人养老,非以机器代人,而是以科技护人。现在完全可以憧憬不久的将来:健康数据实时上传,家人医护远程联动,独居亦非孤岛;家务机器人端汤倒水,助行设备稳托步履,衰老不再是自由的枷锁;脑机接口刷新生活体验,高品质生活触手可及。

  这些不再是海市蜃楼的场景,细究起来,更暗合了中国古人的大同理想。标准是超越国界的,惠及全球,人人暮年皆可享有平等与尊严。技术无疆,人文亦无疆。

  然而科技的“双刃效应”,不可不察。为了获得便捷的老年生活,势必要将大量个人情况放到网上。数据隐私若遭滥用,温情恐变镣铐;过度依赖机器,人际或渐疏离。古语云,过犹不及。如何在效率与伦理间寻得平衡,如何在标准和个性中求取双赢,考验人类智慧。但只要方向定了,标准有了,发展中的问题将在更快的发展中得到解决。

  从《大都会》中的冰冷幻象,到今日“隐形拐杖”的浮出水面,人类用百年光阴,终将科幻照进现实。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的发布,不仅是技术的里程碑,更是文明的刻度——它丈量出一个社会对长者的敬意,亦标注了人类对未来的期许。银发浪潮中,唯以科技为舟,仁心作桨,方能驶向“老有颐养”的彼岸。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读懂每一道皱纹下的不便

2025年03月11日 06:5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熊建

  1927年,德国导演弗里茨·朗在科幻电影《大都会》中,描绘了机器人替代人类劳动的场景。片中机械人玛丽亚身披金属外壳,动作僵硬却力大无穷。彼时的观众未必能料想到,百年后,借助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机器人不仅走入了现实,更会把温情注入暮年——它们不再冷硬如铁,而是可以化身银发族的“隐形拐杖”,托起人类晚年的尊严。

  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

  该标准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老龄化社会的迫切需求。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21亿,其中4.26亿人年逾八旬。衰老带来的是感知衰退、体力流失,失能风险逐渐升高,让养老问题愈发沉重。

  如何应对老龄化?无论之前人们提出了多少种设想和方案,都不如科技拓展的应用场景更具讨论价值。互联家庭环境下的养老机器人,正成为破解养老困局的一把钥匙。

  从媒体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出,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以老年人生理、行为特征为纲,细分功能与性能。从健康监测到紧急响应,从家务协助到助行外出,技术条款涵盖生活全场景。噪声控制、无障碍设计等细节,更显人文关怀——科技的温度,就在于读懂并能够照护每一道皱纹下隐藏的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牵头制定此标准,绝非偶然。昔年“世界工厂”之名,今日已升级为“标准策源地”。从跟随到引领,中国科技正以“和而不同”的智慧,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再造养老规划。

  标准虽然不是终端产品,但它为设计、制造、测试提供统一标尺,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品质跃升。除了满足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厂商还须精准捕捉老年心理,比如以通信支持强化亲情纽带,用娱乐功能滋养精神世界。就像赵丽蓉在小品里说的那样:“你以为我们老年人吃点儿好的,穿点儿好的,再找个老伴,这就幸福了?不对,我们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礼记》有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机器人养老,非以机器代人,而是以科技护人。现在完全可以憧憬不久的将来:健康数据实时上传,家人医护远程联动,独居亦非孤岛;家务机器人端汤倒水,助行设备稳托步履,衰老不再是自由的枷锁;脑机接口刷新生活体验,高品质生活触手可及。

  这些不再是海市蜃楼的场景,细究起来,更暗合了中国古人的大同理想。标准是超越国界的,惠及全球,人人暮年皆可享有平等与尊严。技术无疆,人文亦无疆。

  然而科技的“双刃效应”,不可不察。为了获得便捷的老年生活,势必要将大量个人情况放到网上。数据隐私若遭滥用,温情恐变镣铐;过度依赖机器,人际或渐疏离。古语云,过犹不及。如何在效率与伦理间寻得平衡,如何在标准和个性中求取双赢,考验人类智慧。但只要方向定了,标准有了,发展中的问题将在更快的发展中得到解决。

  从《大都会》中的冰冷幻象,到今日“隐形拐杖”的浮出水面,人类用百年光阴,终将科幻照进现实。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的发布,不仅是技术的里程碑,更是文明的刻度——它丈量出一个社会对长者的敬意,亦标注了人类对未来的期许。银发浪潮中,唯以科技为舟,仁心作桨,方能驶向“老有颐养”的彼岸。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