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养老离我们有多远

2025-03-17 06:52 来源:人民日报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迅猛发展的当下,你是否也畅想过有一天机器人“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服务老龄化社会的新生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机器人养老”话题引发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建议,将发展养老机器人纳入新的战略规划,重点推动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发展行动计划;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表示,养老机器人的日常使用可能在未来3到5年内逐步变成现实。

  我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逐步向养老领域拓展。在广东深圳,部分养老院里配备洗浴、辅助行走的智能机器人;在重庆,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能帮助有肢体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开展康复训练;在北京,长者陪伴机器人集日程提醒、陪聊天、查菜谱、紧急呼叫等功能于一身……形态各异的机器人,不仅能照顾生活起居、监测健康动态、辅助康复训练,还能提供情绪价值,为老年人生活带来便利。

  当然,人们更希望具备更多功能和更智能化的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居家服务。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政策已在谋篇布局。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文明确了人形机器人2025年批量生产的目标,多地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研发;近期,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发布,推动产业实现规范化;“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在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信号。

  除了政策支持,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令人充满信心。目前,发展养老机器人已经具备充分条件: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也日渐成熟。居家养老的多元需求,叠加银发经济蕴藏的消费潜力,又为相关产品的研发和探索提供坚实基础。人形机器人在融入养老领域时仍需要更高精度的护理动作、更丰富的情感交互、更高效地应对突发状态,还要保证数据隐私安全。在创新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们不妨以乐观态度保持期待。

  政策鼓励、技术发展、百姓需要,相信机器人养老离我们已不再遥远。相信在未来,更加智能化的养老机器人将为老龄化社会提供兼具功能性、安全性与人文关怀的解决方案,我们也将迎来一个更加便捷、舒适的智慧养老时代。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机器人养老离我们有多远

2025年03月17日 06:52   来源:人民日报   李祉瑶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迅猛发展的当下,你是否也畅想过有一天机器人“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服务老龄化社会的新生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机器人养老”话题引发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建议,将发展养老机器人纳入新的战略规划,重点推动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发展行动计划;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表示,养老机器人的日常使用可能在未来3到5年内逐步变成现实。

  我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逐步向养老领域拓展。在广东深圳,部分养老院里配备洗浴、辅助行走的智能机器人;在重庆,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能帮助有肢体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开展康复训练;在北京,长者陪伴机器人集日程提醒、陪聊天、查菜谱、紧急呼叫等功能于一身……形态各异的机器人,不仅能照顾生活起居、监测健康动态、辅助康复训练,还能提供情绪价值,为老年人生活带来便利。

  当然,人们更希望具备更多功能和更智能化的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居家服务。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政策已在谋篇布局。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文明确了人形机器人2025年批量生产的目标,多地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研发;近期,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发布,推动产业实现规范化;“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在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信号。

  除了政策支持,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令人充满信心。目前,发展养老机器人已经具备充分条件: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也日渐成熟。居家养老的多元需求,叠加银发经济蕴藏的消费潜力,又为相关产品的研发和探索提供坚实基础。人形机器人在融入养老领域时仍需要更高精度的护理动作、更丰富的情感交互、更高效地应对突发状态,还要保证数据隐私安全。在创新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们不妨以乐观态度保持期待。

  政策鼓励、技术发展、百姓需要,相信机器人养老离我们已不再遥远。相信在未来,更加智能化的养老机器人将为老龄化社会提供兼具功能性、安全性与人文关怀的解决方案,我们也将迎来一个更加便捷、舒适的智慧养老时代。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