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冉两会围观】“月收入”关乎安全感是伪命题

2012年03月14日 06: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两会期间,一则“北京上班族月收入7500元没有安全感”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和热议。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境况和心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如何做大“中等收入群体”?使收入分配格局从“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过渡?(3月13日《北京晨报》)

    安全感、幸福感本来只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心理感受,如今,却频频用数字加以言说。“北京上班族月入7500没有安全感”、“崔永元表示月薪过万没有幸福感”,收入多寡等同于幸福与否,与媒体频频提及的“整个中等收入群体不断累加的焦灼感”,实际上折射出百姓消费能力不足和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现实需求。

    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应该是“橄榄形”的,即指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贫的很少,中间阶层却相当庞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关乎底层群体是否有动力晋升,中等收入者生活舒适,底层群体也会拾级而上,整个社会就会有一股向上的希望及能量。时下,中等收入者普遍感到入不敷出,工资没有物价涨得快,受通胀压力和物价压力的双重作用,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感知到“自己正常消费都吃力”,中等收入群体以及低收入群体都在积压着一种令人不安的焦虑感,化解这种焦虑感,最现实层面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减轻结构性税负及中央财政预算向民生领域及民生工程倾斜。

 

    从2011年9月1日起,我国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至3500/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减轻了一部分低收入者的负担,但对中等收入群体来说,实际收效不大。之前也有学者表示,单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所牵动的只不过是个人所得税11个收入项目中的一个项目——工薪所得,除此之外其他项目都没有触动,不能有效发挥减税刺激消费的作用。因而,若在提高个税起征点之外,减免其他产品的增值税、附加税,向收入偏低的工薪阶层减少扣除五险一金的比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百姓收入、刺激消费。

    目前,普通工薪阶层的支出大多花费上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房奴、孩奴、因病致贫等现象的存在挤压着民众的幸福感。没有稳定的社会保障,也会使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变得脆弱,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增添生活的焦虑感。

    令人深感欣慰的是,今年两会期间,契合民生需求的建议不断涌现,中央财政预算也向民生领域倾斜,深化民生改革、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已成为两会期间的热议话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7.5%。经济增速放缓将为深化改革释放空间,有助于提高经济质量及经济效益,也会在结构性减税方面显现对中等收入群体的优化效应。

    事实上,幸福感与“月收入”并无直接的关联,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但“月收入”多少却关乎了整个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否,希冀能借助全国两会,在政策的力度上加大对“减轻税负、增加保障,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切实得到进一步的改善。(陶冉)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个人专栏·延伸阅读

>>>【陶冉两会围观】<<<

 

税制改革的“馒头”有望成功出锅

 

解读房价挤牙膏式降价的背后

 

 以药补医:公立医院须回归公益性

 

PM2.5时代:经济发展积极信号

 

禁喝茅台是三公改革"第三步"?

 

解读民资进入银行业细则的突破

 

不出新招 楼市调控盼“落地”

 

供暖南下可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让农民工进城有尊严地活着并不难

征收拥堵费:一劳永逸为时过早

 

CE两会原创评论

>>>【振峰两会观察】<<<

>>>【邱林说两会】<<<

 

>>>【浩俊评两会】<<<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