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普遍“虚胖”,这反映出其很难继续为小型、微型机构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减肥”是要把一些质量比较高的资产转移出去。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说的一番话。(3月9日中国经济网)
商业银行“虚胖”很难为小微企业服务,反衬的是实体经济因为长期得不到银行的充分支持,一直处于“贫血”状态。
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速度、规模、效益等参数看,如果给实体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是会起到双赢效果的。目前,除了在中国,世界上还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能够达到GDP的230%以上,16家在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市值,也占到了A股市值的26%”。而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效益的膨胀速度考量,就更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相比的了。
目前,银行资产规模、效益的不断扩大,剥离不良资产,需要纳税人买单,从而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实现的巨额利润,并不能反哺给实体企业,而一半以上留在了银行,用于弥补盲目扩张带来的资本金不足;钱不够了,资本充足率不足了,就到股市大量募集资金,不仅严重挤占了实体企业上市或通过股市募集资金,而且严重损害了股民利益。
商业银行快速膨胀期的几年时间,也是实体经济发展最为艰难的时期。商业银行过度注重规模扩张,将大量资金投放到房地产业、政府融资平台等,而使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严重失血,导致严重“贫血”,多数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处于生死的边缘。因为商业银行的过度融资、频繁融资、大规模融资,使市场处于严重资金不足的状态,即便少量实体企业能够上市,也因为在资金严重不足下缺乏“青睐”者,难以得到相应的资金。
原本应当“双赢”的商业银行和实体企业,如今正处于“共输”状态。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实体产业是“本”,商业银行如果放弃实体产业而图它利,只能落得个风险隐藏之后便是险象环生的境遇。
李稻葵委员的观点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论述,形势逼人,必须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让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到金融业中来,让民间产资本这条“鲶鱼”,能够搅和一下完全被商业银行行僵化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搞“死”的金融市场,让民间资本用市场的灵活性带动整个金融市场活起来。虽然相关改革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总比不改等死要强得多、主动得多、积极得多。同时,多给实体经济输血,以此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运行质量、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行风险也是不二法门。(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个人专栏·延伸阅读
>>>【浩俊评两会】<<<
应尽快公布房产税试点方案的时间表
税制改革可利用法律手段让利于民
民资新“36条”细则应尽快出台
国企改革破题应靠民资进入
保障房建设“跃进”一把又如何?
楼市调控:让百姓买得起房是第一步
CE两会原创评论
>>>【振峰两会观察】<<<
>>>【陶冉两会围观】<<<
>>>【邱林说两会】<<<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