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陶冉两会围观】两会热词传民声 期盼改革线路图

2012年03月16日 06: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7.5%”“改革”“房价合理回归”“涨工资”“城乡同比例选举”“反奢侈浪费”“异地高考”……亿万网民关注的2012年全国两会即将圆满落幕,一个个凝聚“政治风向标”“经济晴雨表”“民生暖心剂”的两会“热词”,承载着代表委员的铮铮建言和网民的殷殷期待,凸显出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盛会的时代面容,更让人们聆听到一个走在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民族的强劲足音。(3月14日《扬子晚报》)

    2012全国两会甫一闭幕,亿万网民就总结出了两会期间频频出现的十大热门词汇。这些词汇出自代表委员之口,却来自民间,承载着普通老百姓希冀改善生活的美好愿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一路狂奔,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GDP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愈加丰富,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但不能忽视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国家财政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投入不足,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都市中,面对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房价,身临拥挤不堪、负荷运转的交通,看看手中增长缓慢的工资及蹭蹭直上的物价,普通工薪阶层的安全感、幸福感一点点被吞噬;乡村里,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后,老人及孩子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农民增收缓慢,“一亩地纯收入7.5元”的状况使农民止步于医院、校园,“因病致贫”、“因教致贫”等现象的存在挤压着人们的幸福空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7.5%,这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8年来首次低于8%。经济增速的放缓,并不是说中国将止步不前,而是中国未来的发展将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是在积蓄能量谋求更大的发展。为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12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将安排13828亿元,同比增长19.8%。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心系百姓,契合民生需求的建议不断涌现,深化民生改革,改善百姓生活已成共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多达70次提到改革。这表示时代发展至今天,我国已步入改革深水区,一些顽疾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改革过程中不免牵动各方利益,也会遇到重重阻力,但一切发展的目的都应当以百姓利益为依归,改革也是如此。

    所以,相比各种关于改革的理念,我们更需要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也期待两会期间勾勒出的改革线路图,能够切实改善民生。(陶冉)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个人专栏·延伸阅读

>>>【陶冉两会围观】<<<

 

税制改革的“馒头”有望成功出锅

 

解读房价挤牙膏式降价的背后

 

 以药补医:公立医院须回归公益性

 

PM2.5时代:经济发展积极信号

 

禁喝茅台是三公改革"第三步"?

 

解读民资进入银行业细则的突破

 

不出新招 楼市调控盼“落地”

 

供暖南下可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让农民工进城有尊严地活着并不难

 

征收拥堵费:一劳永逸为时过早

“月收入”关乎安全感是伪命题

CE两会原创评论

 

>>>【振峰两会观察】<<<

>>>【邱林说两会】<<<

 

>>>【浩俊评两会】<<<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