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冉两会围观】PM2.5时代:经济发展积极信号

2012年03月07日 06: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3月6日《解放日报》)

    PM2.5,原本就是个气象、环保监测的词汇。从2011年下半年起悄然进入百姓的生活当中,备受坊间“追捧”。继2012年2月29日PM2.5监测数据被国务院纳入新国标之后,乘着百姓的期待,首入政府工作报告。“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温总理的表态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环境监测的问题上,中央决策部门虚心集纳民声,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公众的迫切需求。

    既然中央已经下定决心改善环境,关于PM2.5的话题绝不会沦为应景的空谈,随着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提出,更多与之相关的政策和细则将在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上发力,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悖论提供更大的解决问题的空间。

    PM2.5首入政府工作报告看起来似乎经历了段时间,但回顾一下世界各国的监测PM2.5历程,答案不言自明。世界上最早公布PM2.5的美国,从集纳民声、研究推广,到最后的执行公布,前后历经了十余年时间。而且截至2010年底,除美国和欧盟国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还未开展对PM2.5的监测,大多是对PM10进行监测。

    发达国家开展PM2.5监测的进程尚如此缓慢,更不用提发展中国家了。不难看出,中国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在改善环境的道路上算得上是可圈可点了。从PM10到PM2.5,中国开始真正迈入PM2.5时代。

    进步归进步,欣喜之余不能忽视即将面临的问题。从产业优化的角度来说,PM2.5时代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这充分说明了公开PM2.5后,中央发展经济的新方向。往大了说,PM2.5关乎产业升级、能源优化等;往小了说,PM2.5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关乎每一个人的经济生活,例如耳熟能详的“绿色出行”活动。

    PM2.5时代的到来没有如想象中得到公众的热捧,相反显得有些冷清,曾经热闹如今沉寂的人群不是不欢迎,而是在观望,毕竟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博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权衡好的。

    不管怎样,既然中国PM2.5时代已经到来,每一个人都应开始努力,为营造低碳生活主动付出。PM2.5时代不仅代表产业结构优化预期的明确,还预示低碳生活将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递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信号。

    随着PM2.5时代的到来,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种种矛盾,人们会借鉴对PM2.5问题的认知模式——最大程度上的形成“民间推动政府,政府带动全社会”的共识。(陶冉)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个人专栏·延伸阅读

>>>【陶冉两会围观】<<<

 

税制改革的“馒头”有望成功出锅

 

解读房价挤牙膏式降价的背后

 

 以药补医:公立医院须回归公益性

 

CE两会原创评论

>>>【振峰两会观察】<<<

>>>【邱林说两会】<<<

 

>>>【浩俊评两会】<<<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