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医改的方向就是让个人付费越来越少。针对因病致贫型疾病,还将会有特殊设计。“以药补医”,包括加成部分、流通过程虚高部分,都必须革除,“否则再多的钱也堵不了黑洞”。陈竺表示,原来以药补医,医疗服务价格被扭曲。(3月5日《新京报》)
时下,药价虚高不下、医患矛盾频繁、医生唯利是图等大都归咎于“以药补医”制度,“以药补医”俨然已成医改路上的绊脚石,已经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
事实上,公立医院的医生对“以药补医”难言舍弃是因为医生的薪酬与此挂钩。我国医疗行业的现状是,公立医院的医生,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普通医生起薪很低,不同科室之间收入悬殊,他们的薪资评定不是参照其知识、技能,也不是病床周转率及病人的投诉数量,而是简单地依靠计算门诊人数、病人的住院天数,其收入多少取决于他们开了多少药。很难苛责每个医生都能在勒紧裤腰带的情况下还能做“白衣天使”,他们热衷于成为医院里的“药贩子”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陈竺委员建议的“革除‘以药补医’,把过低的护理费、诊疗费、手术费提上来,有降有升,总量控制,调整结构”,将有助于激励医生专心提高医疗技能及改善服务水平。设想不错,但在现实操作层面上,“以药补医”到“以医补医”,若没有一个健全、透明的制度保证,难保医院以及医生不会有逐利的冲动,监督机制缺位,设想总归是设想。对患者来说,没有制度保障,医药制度的变化只不过是将多付的药费转移到服务费上——医疗费用支付并未有实质上的变化,负担依然沉重。
要想切实改变我国医疗行业的现状,“让个人付费越来越少”,必须改革对公立医院定位的顶层设计,逐渐剥离公立医院的市场性、商业性,使其回归公益性、服务性。实际上,医院的本质属性应该是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为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因而,在医院回归其公益性后,还应有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及社会各部门的积极配合。(陶冉)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个人专栏·延伸阅读
>>>【陶冉两会围观】<<<
税制改革的“馒头”有望成功出锅
解读房价挤牙膏式降价的背后
CE两会原创评论
>>>【振峰两会观察】<<<
>>>【邱林说两会】<<<
>>>【浩俊评两会】<<<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