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振峰两会观察】执行楼市调控需“守职而不废”

2012年03月16日 06: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记者会,温总理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有关房价的话题时,温总理指出,合理的房价,应该是使房价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应,房价与投入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房地产的发展,毫无疑问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但是政府这只手也不可缺少,因为它更具有稳定性和促进公平。

    当前,不论是从房价收入比、房屋销售和租赁价格比,还是从住房空置率看,房价还降得远远不够。房价要回归到合理区间,中央的楼市调控须更有持续性、更加有力,政府的这只手不能松。总理理清了房地产调控的“两只手”之间的紧密关系,特别是在政府这一只手的作用上,绝不能轻易放松。

    有人质疑政府调控之手,说不重视市场,称“干脆灭了房地产业,重回福利分房算了”;也有人过分夸大楼市调控政策的负面影响,说中国经济会“hold”不住。

    在如此种种的杂音之下,加上地方政府对于土地收入、财政等利益考量,于是出现了“最短命”楼市调控措施的中山市52天限价令,短命的芜湖新政游戏,仅行一周的上海楼市“旧政新解”等等。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呀!当上面喊停这些初衷是为地产“弃库存”的救市“大手笔”,有人就不无“惋惜”地称:这是政府“让利于民”,存在漏洞也不该“枪毙”。

    这些“小动作”把戏,是把政府信誉做赌注,罔顾中央的明确精神,不断“试探”政策温度,拿民众利益与“GDP政绩”做博弈置换,实在令人痛心。

    我们尊重市场,尊重市场的法则,公平正义价值永远是我们高举的旗帜。但是,“市场”失灵了怎么办?或者由于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欠完善,市场的法则难以发挥出来怎么办?还有,市场的法则也没有说房价一定要涨,可以远离合理利润任意肆为呀!房价假如与居民的收入不相适应,房价与投入和合理的利润不相匹配,还能大谈什么“尊重市场”吗?

    抑制投机和投资性需求的要害问题是整个楼市调控的核心,政府铁手应该是坚定而不动摇地出击。不这样做,房地产市场会泡沫化,整个经济也会虚亏而被拖累的。各地政府必须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需要果敢和诚信。因此,有必要通过责任机制严格确保政策执行到位,遏制与调控精神相悖的各种“小动作”。

    当然,让房价合理回归,更在于各方面积极探索,加快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规律的住房政策体系建设,尽早建立我国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指标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和落实。在今年实际在建工程量巨大,资金投入也将超过去年的情况下,这也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民生任务”。因此,需要完善对地方保障房建设的考核指标,加快建立保障房分配的合理机制、完善住房保障方面的法制建设。

    如今,从一些地方来看,“限价”这副猛药已从药单中撤下,“限贷”的紧咒箍也似乎不那么紧了。此种现况下,轻言“不会再出新招,但也绝对不会放松”,行吗?(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个人专栏·延伸阅读

>>>【振峰两会观察】<<<

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关键词——巩固

 

发展实体经济的三个关键词

 

电力改革10年 需系统化方案出台

 

养老金双轨制:印证改革应更深入

 

三同应入土地法并惠及农民

 

中国股市的“春燕”真来了吗?

 

扶持小微企业应激励金融机构

 

谨防欧元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禁喝茅台:呼唤预算法修正提速

避免“水资源”成经济发展软肋

房地产调控 “报告”字淡味浓

经济转型的机遇:别错过窗口期

 

民间借贷:防驴打滚 需法制支持

 

谨防外企在撤离前 “捞上一把”

 

中国光伏产业“回家”并非坦途

 

“艺术给地产暖被窝”非文化产业

CE两会原创评论

 

>>>【陶冉两会围观】<<<

>>>【邱林说两会】<<<

 

>>>【浩俊评两会】<<<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