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灏:新生代农民为何远离土地?

2012年03月20日 06: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开春,在田间地头经常见到这样的画面:妇女、老人在挥汗劳作,儿童在旁边玩耍,或者时不时地帮点忙。

    这种画面衬托出的是中国农村的现实,青壮年劳力集体出逃,他们逃离了农村,奔向城市里的工厂,过着打工生活。在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杂牌军”来承担,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并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这一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其中,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联谊会理事会会长师昌绪为代表的15位两院院士联名向中央决策层提交的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三点建议尤为令人瞩目。这15位两院院士指出,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3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从理论上讲,农业是第一产业,农民是最古老、最基本的职业,是物质财富的最直接创造者。农业兴则经济旺,农民稳则天下安。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应该说,无论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不能改变的,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应该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而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就必须吸引和留住大批有知识、有热情的人才投身农业。然而,现实却是青壮年农民都离开家园,到远方的城市去打工,农村中只有那些走不动、离不开的老年人,连青壮年妇女都鲜见。

    笔者所在的县一直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到改革开放前,农民还占到总人口的90%以上。过去,无论是去哪个村庄,都是鸡鸣狗吠之声此起彼伏,田野里都是红男绿女忙碌的身影。近些年,这些景象基本上不见了。一些百多人的村子只有几十人守在家中,而且大部分还是老人和孩子。昔日生产粮食、生长希望的肥田沃土,如今是蒿草蓬生,让人痛心。娶亲、送葬是一个村子里最大的事,过去都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如今也是冷冷清清。有些村子里死了人,连扶柩的人都没有。前些天,笔者老家一个78岁的老人脑溢血去世,找不到人安葬,把我们这些生活在离家近一点地方的人都通知回去,才勉强地把后事料理完。

    人们常说:“职业无贵贱,人格有高低。”按理说,只有受到鄙视的人格,没有受到鄙视的职业,但为什么在中国,人们都不愿当农民呢?关键还是现实社会利益差距使然。当公务员,旱涝保收、风雨无忧、八方来风、四面玲珑;进事业单位、到垄断行业,风光体面、收入可观、福利优厚、百事不愁;就是在附近镇区帮人盖房子,一天也是上百元的现金收入,而且不拖不欠。但那些一心扑在土地上的农民却是“风里来,雨里去”,日夜辛劳在田野上,一遇天灾人祸,一切努力都成了白忙,而且生、老、病、死无保障,额外付出还遭白眼。所以,一方面是公务员招考挤破脑壳的竞争,一方面是农民不顾一切要进城打工,这才是最让人忧虑的。

    春节期间,笔者到一个村子与几名长年在外打工的青年座谈。当被问到为什么把责任田荒芜、把房屋空置而风餐露宿出外打工时,他们回答是:“种田划不来。”笔者说:“现在种田不交税,而且还能领补贴,如果种得好,经济上应该划得来。”一名青年回答:“表面看,收入是增加了,但还有许多隐形的负担仍然很重,而且孩子读书也是一大问题,业余生活与城里人也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在城市打过工的人都不愿回到农村种田。”另一位青年补充说:“还有打工得到的都是现钱,而且国家总在提高最低工资待遇,还再三强调不准拖欠农民工的工资。种田就没有这个好政策了,既没有最低收入保护,出售的农副产品有时一拖几年不付款,也没哪个催讨。现在,农村的社会治安也不好,偷盗、抢劫案件时有发生,农副产品、耕牛被盗了,案件也很少破得了,有时一年的收益就这样一夜之间付之东流,让人伤心。”

    一席话让人震惊!都不愿当农民,谁来生产粮食?都不生产粮食,谁来养活中国?当然,并不是农民越多,农业就越兴旺。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先进生产力的推广,当农民的人会肯定会越来越少。但目前我国的现实却是:农民日益减少,田地抛荒也日益严重,心甘情愿当农民的人如凤毛麟角,而这一切并不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每天都要消耗山一样的粮食。这些粮食只有靠我们自己生产,自己供给。如果我们的耕地无人耕种,粮食生产肯定会出问题。一旦粮食生产出了问题,不能做到自给自足,现在笑脸相迎、争相出口的那些国家,到时恐怕就会换一付面孔了,让你拿着金钱也买不到。有些人还会幸灾乐祸,趁机勒索中国,用粮食危机来挤垮中国。

    记得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因此,粮食生产在中国绝对是天大的事,它不仅关系到13亿中国人的肚子,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中国的崛起、腾飞!所以,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耕地,更重要的是要耕种好耕地,粮食生产绝对不能出问题。

    而要让青年人愿意当农民,乐于种粮食,仅靠一般性的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远远不够,还必须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在制度设计上、在科学技术上、在经济扶助上,都对农业倾斜。同时还要重塑社会公平机制,重构社会职业伦理,让所有公民真正地认识到,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而使人们愿意奔向农村,乐当农民。(张沛灏)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两院院士:提防人口大国无人种地

 

相关评论:

 

重点建设六大工程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对袁隆平“大量耕地被荒废”应有回音


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