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目前,青壮年劳力集体逃离农村,奔向城市里的工厂,过着打工生活。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杂牌军”来承担,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并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联谊会理事会会长师昌绪指出,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3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经济网:新生代农民为何远离土地?
人们常说:“职业无贵贱,人格有高低。”按理说,只有受到鄙视的人格,没有受到鄙视的职业,但为什么在中国,人们都不愿当农民呢?关键还是现实社会利益差距使然。当公务员,旱涝保收、风雨无忧、八方来风、四面玲珑;进事业单位、到垄断行业,风光体面、收入可观、福利优厚、百事不愁;就是在附近镇区帮人盖房子,一天也是上百元的现金收入,而且不拖不欠。但那些一心扑在土地上的农民却是“风里来,雨里去”,日夜辛劳在田野上,一遇天灾人祸,一切努力都成了白忙,而且生、老、病、死无保障,额外付出还遭白眼。
中国网:不必过于纠结农村无人种地
改变土地生产的小农经营方式是解决农村无人种地窘境的最好方式。这要求,一方面实行规模经营的形式,实现土地的集中经营,大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农民而言也是很好的增收方式;一方面深化农业产品的市场化改革,让农民真正参与进市场化的浪潮中,而不是在家自给自足,唯有市场竞争才能让农业焕发新机。根本而言,就是依靠市场化,让农民能够依靠种地获得更多收入。
红网:“人口大国”却无人种地的症结在哪儿?
要解决农民的现状,防止人口大国无人种地的事情发生,不妨从“他山之石”取经。据美国农业部的一项统计亦显示,美国有20%的农民为大学学历,在200万农民中有48%拥有互联网接入技术,互联网在农民的日常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美国农民如果购买了农业保险,一旦土地收成比历史上平均产量少很多,或者当年的整体收入锐减,就可以获得保险赔偿。制度的保障、政策的扶持、技术的跟进等一系列措施,把美国农民和中国农民拉开了巨大的差距,也让中国农民与挚爱的土地渐行渐远。
钱江晚报:敢问“谁来种地”
反观当下中国,马恩的这一预见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农村“无人种地”和城市“房产泡沫”其实是中国城乡差距扩大的一体两面。对于现代农业来说,“资本化”和“规模化”是必经之路。但是为何许多人一直对此态度谨慎。就是因为早几年,有很多城市工商企业下乡,结果却钻了政策的空子“种房子”“种高尔夫球场”,极少愿意种粮食。结果,农业没发展,却肥了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腰包,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
新华网:如何解题“无人种地”?
规模化经营的益处在于:首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纾解农村劳动力匮乏的局面,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增大农业附加值。其次,提高抗风险能力。农民个体生产由于天然的弱势,导致对市场风险认知能力和应对能力均不足,比如频频出现的“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等就是明显的例子。实施规模化经营,生产主体才能“强身壮骨”,提升市场认知和掌控能力以低于市场风险。
人民日报:空心化农村如何“养活中国”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过程可能倒逼出农业的转型升级。以日本为例,1955年到1975年间,农业人口减少近一半,然而农业组织化程度、生产率等,也都在这一阶段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农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CE编后语: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耳熟能详的诗曾令多少人动容,而现在大批农村青壮年却奔向城市,“抛弃”了挚爱的土地。
当舆论批评农村子弟离乡忘本时,不妨想一想,他们的行为如同城镇子弟进入大城市打拼一样,不都是为了获取更好的经济收益,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吗?何苦妄加批评农村子弟?
事实上,大可不必担忧无人种地,农民子弟进入城市是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是一种进步。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如何让入城的农民回乡种地,而是应该在肯定城市化进程的前提下,思考如何填补农村本地人口不种地的空白。
例如在美国种地的并不一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相反有很多城市人口入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形成了高效的、可持续性的农业经济模式。如果中国能够借鉴美国的经验,为有意向投身种地的城市人口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并提高农村人口发展农业经济的规模效应及生产效率,将中国农业推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化解无人种地的窘境,想必每个人都会继续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