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过于纠结农村无人种地

2012年03月20日 11:05   来源:中国网   戈海
    开春,在田间地头经常见到这样的画面:妇女、老人在挥汗劳作,儿童在旁边玩耍,或者时不时地帮点忙。这种画面衬托出的是中国农村的现实,青壮年劳力集体出逃,他们逃离了农村,奔向城市里的工厂,过着打工生活。在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杂牌军”来承担,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并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这一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3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人们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去年,笔者有幸亲历一场农村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在选举现场,笔者发现投票的多是老年人或妇女,每人手里都捏着几张选票。乡领导告诉笔者,现在农村里都是一些妇女、老人和儿童,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选举时只有代投。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来回投票的成本太高,而农村人出去打工一般从事的都是底层劳动,收入不高,经不起来回的折腾。换言之,参与投票的现实成本远远超出一般打工者的承受限度。

    农村空巢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最根本的原因无外乎在农村获得的收益根本比不上打工的收入。此外,城市中的各项资源也很丰富,走出去意味着农民有了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二代三代农民工,他们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在城市中工作,回去种地已不现实。如此一来,此消彼长,年轻人往城市集中,农村种地的农民要么越来越老龄,有些地方甚至抛荒严重,人们已经习惯做不种地的农民。

    不过,即便如此,笔者也并不认为农村会沦落到无人种地的地步。农村种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但从根本上来讲依然是一种小农经济,而非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伊始,家庭联产承包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那是因为土地上的粮食归农民所有,在那个粮食极为珍贵的年代,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如今,市场化经济已经高度发展,在沿用小农民经济生产方式明显已无法满足农民越来越高的生活追求。

    从这一点来讲,改变土地生产的小农经营方式是解决农村无人种地窘境的最好方式。这要求,一方面实行规模经营的形式,实现土地的集中经营,大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农民而言也是很好的增收方式;一方面深化农业产品的市场化改革,让农民真正参与进市场化的浪潮中,而不是在家自给自足,唯有市场竞争才能让农业焕发新机。根本而言,就是依靠市场化,让农民能够依靠种地获得更多收入。

    事实上,农民越来越多进入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农民为中国改革做出过巨大贡献,城市有必要向他们分享经济成果,城市应该接纳进入城市的农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农民的减少就会让土地无人播种。曾有报道,一些城市居民开始租种农民土地,打破惯有思维,我们需要知道,新时期不一定只有农民可以种地。即便种地农民减少,依然会有其他形式来弥补。事实上,真正该让我们苦恼的应该是城市如何接纳这些农民,改革的蛋糕能否以更加公平公正的形式分给他们。农民进城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他们不该被禁锢的土地上只为种地而生。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