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题“无人种地”?

2012年03月20日 10:57   来源:新华网   张瑞东
    目前,青壮年劳力集体逃离农村,奔向城市里的工厂,过着打工生活。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杂牌军”来承担,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并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联谊会理事会会长师昌绪指出,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3月19日《中国青年报》)

    农村劳动力“出逃”现象,是影响“三农”乃至我国整体经济的一个严肃课题。说到底,这是由于城乡发展失衡、农业生产效率过低造成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尚处于“在路上”的状况,未来将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这种人力流动对农村的“空吸效应”不可小觑。

    笔者以为,要想破解“无人种地”困境,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是必然的解题路径。3月17日至18日,温家宝总理到河南农村考察春季农业生产时表示:农业现代化必须经历一个过程,首先是规模和机械化。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分散的土地要有人进行规模经营,规模经营就会带动农业机械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可见,中央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是了解并有应对之策的。温总理指出的“规模化经营”,正切中了“无人种地”的要害。

    规模化经营的益处在于:首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纾解农村劳动力匮乏的局面,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增大农业附加值。其次,提高抗风险能力。农民个体生产由于天然的弱势,导致对市场风险认知能力和应对能力均不足,比如频频出现的“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等就是明显的例子。实施规模化经营,生产主体才能“强身壮骨”,提升市场认知和掌控能力以低于市场风险。

    依笔者之见,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有这么两条:一是鼓励农民承包闲置土地,给予扶持和优惠,政府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承包费补贴;二是组织小规模生产的农民组成生产合作社,集中生产资料和技术力量,增强生产和销售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实现,不能靠行政强制,要依靠市场的力量。目前,在劳动力流失严重、耕地富余的地方,已经有农民实行耕地转包并依靠规模实现较高效益的先例。在示范效应下,这种经营模式会越来越发达和完善。政府要做的,是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合法流转,并在种粮补贴、农资补贴、技术保障、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农民充分的支持。这样,不仅能破解“无人种地”的困境,也很好地解决了进程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对于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都不无裨益。

    更重要的是,应该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弥合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偿还“三农”历史欠账,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国家支持。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