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大国”却无人种地的症结在哪儿?

2012年03月20日 08:09   来源:红网   魏奇峰
    农村青壮年劳力集体出逃,奔向城市里的工厂,过着打工生活。在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杂牌军”来承担,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并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这一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联谊会理事会会长师昌绪为代表的15位两院院士联名向中央决策层提交的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三点建议尤为令人瞩目。(3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爱国诗人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里的一句名言。农民生在土地上,成长在土地上,一代代延续,一代代守护,早已将土地和自己融为一体。这中间,不仅有着“鱼与水”的相濡以沫之情,也有着“慈鸟”的反哺之情。因而,土地不仅是农民祖辈们传下来的“宝贝”,也是农民的生命和延续的希望,更让农民懂得感恩和回报。    

    农民对土地爱得如此深沉,为何最后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离开这片土地?甚至有的农民一去不返,而且,还从“农民”变成了“农民工”,以新的身份,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新的出路和财路。要解开这个问题,还得从农民工和土地说起。一个人对一样东西视如珍宝,或者有割不断的情结,假如有一天,他忍着痛丢弃这个宝贝,则意味着,这个人找到了比这个东西更好的宝贝,或者,他已经彻底醒悟,继续抱着这个宝贝不仅没有出路,而且只有死路一条。当然,农民与土地的问题与这个例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近年来,大量的农民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像候鸟迁徙一样来回奔波在各大城市之间,在社会底层的行业中寻找“淘金”的机会,最苦的活、最累的活、最危险的活,都让农民工干了。但是,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又与他们无关,甚至,有的农民工辛辛苦苦干一年的活,最后居然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在城市里,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低下、政治地位低下、各项权利缺乏保障;而在老家不会寄人篱下,也不会看别人的脸色、受别人的气,更不会怕要不上工钱无法回家过年。如此看来,农民工明知城市“有虎”,却偏向虎山行,这不矛盾吗?    

    其实,这一点不矛盾。如果让你在生存和生活之间选择?你肯定会选择生存,因为,只有保障了基本的生存,才能谈生活。如果连基本的生存解决不了,生活只能是一个天方夜谭的话题。就我国目前的农村现状来说,一些偏远山区,依然靠着一头毛驴、一把犁这样原始的方式进行耕种,而且经济作物单一,在市场上没有价格,再加上干旱或者水灾,一年下来,能维持原状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还要买化肥和油盐酱醋,要买这些东西,就必须有钱,钱从何来?从土地中生出来,似乎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将一批又一批的农民逼成农民工,逼着他们远离挚爱的那片土地,在别人的屋檐下讨饭吃。    

    要解决农民的现状,防止人口大国无人种地的事情发生,不妨从“他山之石”取经。据美国农业部的一项统计亦显示,美国有20%的农民为大学学历,在200万农民中有48%拥有互联网接入技术,互联网在农民的日常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美国农民如果购买了农业保险,一旦土地收成比历史上平均产量少很多,或者当年的整体收入锐减,就可以获得保险赔偿。制度的保障、政策的扶持、技术的跟进等一系列措施,把美国农民和中国农民拉开了巨大的差距,也让中国农民与挚爱的土地渐行渐远。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