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冉两会围观】房地产调控:合作建房 不妨一试

2012年03月15日 06: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两会期间,在北京掀起个人合作建房热潮的赵智强,约见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导叶青。赵智强向叶青代表提交了《关于支持个人合作建房,保障“夹心层”住房权益的建议》提案,叶青表示,这有望使房价便宜40%以上,将牵头联合30位全国人大代表向两会正式递交议案。(3月14日大河网)

    40%——多么令人神往的数字,包含了无数人希望有生之年在城市里拥有一套住房的梦想。在中国房地产市场还需继续执行严格调控的情况下,“合作建房”的提议能否成为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状态的“终极解决方案”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合作建房”至少可以成为缓解房地产价高困局的一剂良药,值得一试。

    从建房流程来看,所谓合作建房,是指多方个人、团体协同出资,选好适合的地并买下,再雇别人来替自己盖房子。可简洁概括为:共同出资、筹划方案、选购地块、设计房屋、建设施工、验收入住。

    这样的建房流程突破了以往购房者只看到房产自身的货币价值,而忽略车位价值、商品收益、社区文化价值等其他潜在价值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以往房地产建设中开发商自筹资金、购买土地、规划项目的传统操作流程,有望成为激活房地产市场的“鲶鱼”,打破垄断局面,让买房者亲自参与到房产建设中来,了解以往房地产商讳莫如深的开发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更透明、更灵活的购买空间,起到监督房屋质量的效用,并且遏制虚高的房价。

    合作建房为生活在大中城市里的低收入群体带来了福音。合作建房可以起到“夹心层”阶层人群住房权益的目的,不仅可以给生活在城市里本地低收入提供了购房机遇,也给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常住人口提供购房可能。目前,城市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常住人口虽然照章纳税为居住城市的建设付出,却因为种种经济的、社会的门槛而失去购买商品房的机会,如果合作建房得到推广,势必扩大外来常住人口成为居住地永久性居民的可能性。

    合作建房的好处不言而喻,但现实情况是,全国大中城市中,除了温州顺利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之外,其他地区尚无合作建房的成功案例。

    合作建房除了还没有得到政策管理层的肯定之外,还有很多现实层面的阻力存在。从建房融资的角度来看,有人很担心“多方个体融资会牵涉进非法融资的境地”,民间集资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词汇,个体集资一直面对很多的问题。例如谁来监管资金,进行合理的款项分配?或者保证合作建房发起人的经济透明?再或者建房的过程中,有人中途退出,给合作建房带来资金上的损失该怎么办,如何维权?……甚至还有人对合作建房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认为国家尚无有关合作建房的法律法规出台,擅自采用这种方式本身就是违法的。

    另外,合作建房实际上还是免不了要和房地产商合作,向来唯利润是图的房地产商,只要有利可逐,就不可能让经济利益从身边溜走,怎么会乖乖地节约成本,不偷工减料,安心为消费者建房呢?面对诱惑,除了房地产商,其他擅长利用权力寻租谋取利润的人群想必也会趋之若鹜,跑来分一杯羹。如果没有相对完备的配套细则,原本为百姓谋福祉的合作建房,最后很有成为既得利益者的又一个牟财工具。

    之前,“合作建房”虽有提出,但总是处于两难之境。期待看到合作建房成为激活病态房地产市场的鲶鱼,却又怕它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牺牲品,变为深厚利益群体的谋财工具;期待看到合作建房为“夹心层”带来福音,却又怕它因不合法而被扼杀在曙光笼罩的摇篮中。今年两会,合作建房成为热议的话题,是人们看到房地产调控进行到现阶段,已有的调控政策已经无法在本质上起到决定性效用,甚至有人担心会在某个层面上反弹,在此情况下,个人合作建房的时机已经成熟,只要政府在立法上层面给予支持,引入第三方监管,合作建房还是值得一试的。(陶冉)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个人专栏·延伸阅读

>>>【陶冉两会围观】<<<

 

税制改革的“馒头”有望成功出锅

 

解读房价挤牙膏式降价的背后

 

 以药补医:公立医院须回归公益性

 

PM2.5时代:经济发展积极信号

 

禁喝茅台是三公改革"第三步"?

 

解读民资进入银行业细则的突破

 

不出新招 楼市调控盼“落地”

 

供暖南下可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让农民工进城有尊严地活着并不难

 

征收拥堵费:一劳永逸为时过早

“月收入”关乎安全感是伪命题

CE两会原创评论

>>>【振峰两会观察】<<<

>>>【邱林说两会】<<<

 

>>>【浩俊评两会】<<<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