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人的腰包越来越鼓了,腰板越来越硬了,可心灵却越来越“脆弱”了。近日,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专家称刚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的缺乏是当下中国不安全感产生的源泉。(12月5日《西安晚报》)
这项调查的对象并未涵盖如农民工、农民、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城市低收入者。但即便如此,自认是“弱势群体”的比例仍然高得惊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弱势感”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
看到这项调查结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党政干部、公司白领算什么“弱势群体”?我觉得,“弱势”是一种相对的心理感受,它更多是出于一种纵向而非横向的比较。这种弥散的“弱势感”,无疑是审视现实的切口。谁也无法否认,当这个社会多数人自认为是“弱势群体”,并不单纯是一种发泄和牢骚,而是会转化为一种怨气。
在我看来,普遍存在的“弱势感”源于一种叫做“赢者通吃”的局面。譬如党政干部,最大的压力来自于仕途进退,但众所周知的是,官员升迁往往牵连到一些看不见的标准;再譬如白领,在劳动者权益保障并不健全的现实下,他们很少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老板形成平等的博弈和对话,因而需要承担的并不仅仅是繁重的工作,还有知识能力与待遇上的不平衡。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置身于一种类似“丛林化”的生存境遇下,无论是收入,社会地位,还是个人权利和尊严,都寄托于一种暧昧的状态,在通过个人努力和正常途径去争取的道路上阻力颇多。
“赢者通吃”之所以成为“弱势感”的症结所在,一是对社会基本伦理和价值观——公平性的破坏,二是固化了既得利益阶层。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是“李刚”案,如此轰动全国的一个公共事件,居然逐渐悄无声息地从公众眼中消失了。或许换个说法,如果只有超越法律、道德等一切社会秩序才能证明是强势者,还有几个人敢否认自己是弱者呢?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