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西安晚报》12月5日)
为何很大一部分的党政干部、大学教授、公司白领等“精英阶层”都觉得自己“弱势”?坦白说,我并不认为这是精英群体的娇嗔,事实的真相更可能是,“弱势”并没有因为他们是所谓的“精英”就退避三舍。而且,我更倾向于认为,正是由于他们是社会精英,相比那种通常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拥有某种更高端的参照系以及更为敏感的洞察力,因此他们对于“弱势感”的体认,甚至会更为痛切一些。
精英群体,其实从来就不等于“强势群体”,把二者混为一谈或者互相置换,是不值一驳的粗暴之见。强势或者弱势,显然都是相对概念,刻板的理解一定会横生谬误。党政干部、大学教授、公司白领等精英群体,他们在某些方面或许的确有其“强势”之处,但一斑不等于全豹,一旦远离自己“强势”的领域,他们往往就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弱势者”。生活的洗礼告诉精英群体一个真相:“强势”不过是浮云,而“弱势”却冠盖如云。
在我们的社会情境中,一位民营企业家到政府机构办事,即使面对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公务员,他也是那个仰人鼻息的“弱势者”;反过来说,政府机构的公务员,哪怕是职位不低的领导干部,如果恰巧他奉公守法,廉洁自律,那么在财富占有或者享受生活的意义上的,他就难免成为这个社会的“弱势者”,在物质层面上的“挫败感”会不时涌现出来,令他感到痛苦和愤懑;知识分子就更不必多言,这个群体既不掌握财富资本,也不掌握权力资本,虽列“精英”,却不过夹缝中求生存,尤其知识分子群体有时不无多愁善感,当总是不得不屈尊俯就为五斗米折腰,他们的“弱势感”显然是内心中永远的痛。
精英大呼“弱势”,实在不足为奇。我甚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似乎没有什么货真价实的“强势群体”。跌宕起伏的社会转型期,旧的社会形态崩溃了,而新的社会形态却迟迟建立不起来,社会陷于从林化和江湖化的泥淖,在其中,我们很难想象有哪一个社会群体能独善其身,睥睨众生,兀自“强势”起来。
“强势”是什么?我以为,本质上,不在于财富的多寡,也不在于权柄的大小,而在于尊严感的颠扑不破。当我们在财富巨子们面前,依然不会羞涩于自己的银行存款;当我们在大权在握的人面前,依然可以把腰身挺得笔直;当我们即使在全世界面前,也依然感到幸福和自尊,而非屈辱和挫败,那么我们才是真正“强势”的,真正具有力量的。
因此,一个人,一个群体,是否强势或者弱势,其实与他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无关,却与这个社会所提供的政治治理、价值标准、公共心理、群体情感,等等关系重大。一言以蔽之,在某种意义上,置身于一个社会之中,社会的大染缸特性决定了,要么所有的群体都是强势群体,要么都是弱势群体,根本不存在中间状态。
倘若没有一个正派的社会,即一个拒绝和反抗一切形式的歧视、凌辱、霸权、诬陷、剥夺、欺压等等非正派行为的社会,那么,遍地都是弱势群体。当“弱势”沦为一种社会宿命,精英群体自然无法隔岸观火。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