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加大以工代赈政策实施力度,累计吸纳245万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同比增长30.2%,发放劳务报酬310亿元、同比增长22.7%。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或许有人疑问,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上岗,有必要保留以工代赈这种促就业手段吗?
这就要看到,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者素质千差万别,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工资性收入在促进社会公平、增加居民福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劳动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并非因为懒惰或挑剔,或是因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或许由于严重疾病、身体残疾等原因,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以工代赈侧重就业兜底,主要瞄准重点地区和重点对象,强化“雪中送炭”“鱼渔双授”的效果,有惠民生、促公平的深刻用意。
从1984年起,我国先后多次大规模实施以工代赈计划,在带动群众脱贫增收、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我国通过实施以工代赈政策,累计吸纳带动253.4万名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人均增收1.4万余元。
一名务工者背上,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生计和希望。尤其是,以工代赈并非劳动者干活拿钱的“一锤子买卖”。目前,很多地方已将赈济模式由传统的“搞建设、发报酬”,延伸到“提技能、增岗位、得分红”。这样以工代赈项目结束,参加技能培训的群体也能凭借一技之长获取新的工作机会。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发放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的比例已达32%,使低收入群众通过参与劳动和技能培训实现了“既拿报酬、又长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