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真火。可大家知道它的“前身”吗?
不久前,宇树科技首席执行官王兴兴在演讲中分享了一个故事。他19岁时,想制作个机器人,没有设备就用手工小钻头、锉刀和剪刀,没有资金就买9块钱的零件、找没人要的边角料,最后用200块钱,“手搓”了一个小的双足机器人。
那个曾经“颤颤巍巍”的机器人,如今能灵巧地转动手绢、在梅花桩上如履平地。那个曾经不被看好的“学生”,已成长为造出“全球行业出货量最大的机器人”的青年创业者。科技创新一日千里,年轻的创新一代后浪奔涌。如果说,创新助力中国竞逐科技竞赛马拉松,我们相信,这是稳健而有力的“起跑”。
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大模型、脑机接口、智能网联汽车……最近,不少企业和产品跑出了亮眼成绩。社会关注、众人振奋,很正常。我们在赞叹和振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创新何以可能”的底层逻辑。没有哪个爆款,产生于偶然、起势于瞬间,它们都是基于热爱与坚持,离不开孜孜以求和全力以赴。
“要做好作品,必须打磨,时间是省不了的”,于是有了“哪吒闹海”。不是因为有天赋,而是十几年“在做同样的事情”,于是有了国产游戏的“黑神话”。“锚定五年、谋准三年、扎实干好每一年”,于是有了“杭州六小龙”的出圈。一鸣惊人的背后,恰是在默默无闻日子里的深深扎根。为一飞冲天欢呼,更要为沉潜笃行喝彩。支持创新、赋能创造,须有“只争朝夕”的干劲和“久久为功”的韧劲。
把观察视线拉长、把时间坐标扩展,不难发现,只有专注的人才能在一个领域深耕不辍,只有精钻的人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10910米,是我国进军“深地”的新纪录。回望来路,上世纪70年代,我们拥有了第一口井深超过7000米的井;突破8000米,历经29年;迈入9000米,历经15年;冲破10000米,仅用3年。加速突破,得益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向下再向下”。航空航天,大国重器,科技新秀……没有一茬茬接力,没有一干到底的劲头,很难拿出像样的成绩,更谈不上“从跟跑到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