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藏在书包里的电子烟

2025-03-27 06:58 来源:广州日报

  近期,不少家长反映,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具有各种水果口味的电子烟,它们通过隐秘渠道悄然流向未成年人群体,严重威胁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3月26日《中国商报》)

  “家长从女儿的书包中翻出了电子烟,经询问得知,孩子已经偷偷吸了四年多。”看到这样的新闻,无论是否为人父母,都要替当事家长捏一把汗。果味的电子烟外观时尚、包装精致诱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确实有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不少商家宣称“电子烟不算烟”“成分里没有尼古丁”,种种诱惑之下,孩子们很容易放下心理戒备,“觉得好玩”“感到新奇”,就此陷入烟瘾的泥沼。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任何形式的烟草产品,包括传统香烟和新兴的电子烟。2022年3月,国家更是明确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诸多刚性约束之下,果味电子烟仍能进入孩子们的书包、侵害他们的健康,隐藏于背后的销售渠道,着实值得关注。

  近年来,为了让未成年人远离“烟火”,从加大排查力度,到优化算法审核,有关部门和电商平台做了不少努力。但与此同时,果味电子烟销售也朝着更加隐秘的方向延伸——线上交易往往要对好暗号,线下交易则需要“心照不宣”。面对花样翻新的交易手段,更要下大决心、大力度,统筹学校、家长、社会多方合力,坚决堵住相关漏洞,阻止电子烟飘向未成年人。

  监管方面,要查勤、查严,一旦发现违规销售行为,从严从重处罚,把板子打重、打狠;平台层面,要查细、查实,进一步升级算法机制,提升对表情包、颜文字等交易“暗号”的识别力度,清扫电子烟交易的隐秘角落。当然,家长和学校也要做好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深刻认识吸烟的危害,从他们的“第一口烟”管起。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正视藏在书包里的电子烟

2025年03月27日 06:58   来源:广州日报   刘硕

  近期,不少家长反映,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具有各种水果口味的电子烟,它们通过隐秘渠道悄然流向未成年人群体,严重威胁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3月26日《中国商报》)

  “家长从女儿的书包中翻出了电子烟,经询问得知,孩子已经偷偷吸了四年多。”看到这样的新闻,无论是否为人父母,都要替当事家长捏一把汗。果味的电子烟外观时尚、包装精致诱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确实有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不少商家宣称“电子烟不算烟”“成分里没有尼古丁”,种种诱惑之下,孩子们很容易放下心理戒备,“觉得好玩”“感到新奇”,就此陷入烟瘾的泥沼。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任何形式的烟草产品,包括传统香烟和新兴的电子烟。2022年3月,国家更是明确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诸多刚性约束之下,果味电子烟仍能进入孩子们的书包、侵害他们的健康,隐藏于背后的销售渠道,着实值得关注。

  近年来,为了让未成年人远离“烟火”,从加大排查力度,到优化算法审核,有关部门和电商平台做了不少努力。但与此同时,果味电子烟销售也朝着更加隐秘的方向延伸——线上交易往往要对好暗号,线下交易则需要“心照不宣”。面对花样翻新的交易手段,更要下大决心、大力度,统筹学校、家长、社会多方合力,坚决堵住相关漏洞,阻止电子烟飘向未成年人。

  监管方面,要查勤、查严,一旦发现违规销售行为,从严从重处罚,把板子打重、打狠;平台层面,要查细、查实,进一步升级算法机制,提升对表情包、颜文字等交易“暗号”的识别力度,清扫电子烟交易的隐秘角落。当然,家长和学校也要做好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深刻认识吸烟的危害,从他们的“第一口烟”管起。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