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上架大国重器 激发创新热情

2024-11-08 10: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从海底高铁隧道盾构机到0.01毫米极小径铣刀,今年“双11”期间,一批大国重器在电商平台“上链接”。除了仅供展示的大国重器,一些中央企业还上架了一批技术和材料过硬的商品,消费者可直接下单,体验科技带来的便利。

  大国重器也可以很“亲民”

  这是“国家队”第四年亮相“双11”。过去三年,国资委旗下新媒体平台“国资小新”借助淘宝店铺、直播间等,集中展示中国制造最前沿的成果。今年,除了“仅展示”的硬核链接,首次有大国重器可在线交易。大国重器“双11”的“故事连载”,展示出大国重器一步步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过程。【详细

  事实上,高端科技赋能民生才是一种日常。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几度往返,带回来的太空种子培育出的水稻、辣椒、西瓜,让消费者尝了鲜,并给予未来农业无限想象空间;从“天外”到“身边”,基于中国北斗技术的短消息搜救腕表、水稻无人化智慧农场、精度可达5厘米的无人驾驶清扫车等产品迭出,催生一批经济新模式。那些酷炫的科技“能上天”也“能落地”,一直在积极推动社会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丰富。【详细

  在更多人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双11”上架大国重器,乍看是天马行空之举,背后却是央国企勇于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近年来,央国企一边通过创新传播方式,不断尝试拓宽表达场域、寻找与普通网友的共鸣点;一边注重消费市场拓展,探索渠道创新,把过硬的好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详细

  从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跟跑到领跑,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既有赖于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孜孜不倦、广大科技企业的主动作为,更离不开全社会尊重科技、崇尚创新、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电商平台转变为中国制造业科普的重要阵地,以轻松活泼的姿态向公众展示产品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创新,让原本高大上的科技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在更多人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厚植创新的基因,这样的尝试值得肯定。【详细

  中国科技将迎来更多荣光

  近些年来,从“太空出差”的亲切称呼,到“硬核国货购物车”的“玩梗”表达,越来越多的人以平视的眼光、自信的态度,分享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光荣与梦想。而这场大国重器惊喜上新引发的舆论互动,也成为我国朝着科技强国阔步前行的生动注脚。【详细

  “把硬核国货带回家。”如果说,这次“双11”的购物互动,是吾国吾民的一次“恩爱秀”,那么,这场双向奔赴的背后,正是全社会对大国科技创新、工业创造的坚定支持。有了这种深厚的民意基础,中国科技将迎来更多荣光。【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网、北京日报、湖南日报)

  V视角:

  @百宝箱:太厉害了,每一个都是高科技啊!

  @x茉莉:连大国重器都能网购了,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

  @蓝云:这是我能买的吗?

  @百足虫儿:载人飞艇我目前不考虑,家里没地方放。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大国重器亮相“双11”,既以接地气的方式展示了我国的科技创新实力,也激发了广大网友的参与感和自豪感,为购物节增添了新的意义。科技赋能美好生活。目前,很多网友还只是“看看不买”,但这场奇妙的交易之旅已将科学的种子埋下。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下凡”,大国创新的美好未来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双11”上架大国重器 激发创新热情

2024年11月08日 10: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从海底高铁隧道盾构机到0.01毫米极小径铣刀,今年“双11”期间,一批大国重器在电商平台“上链接”。除了仅供展示的大国重器,一些中央企业还上架了一批技术和材料过硬的商品,消费者可直接下单,体验科技带来的便利。

  大国重器也可以很“亲民”

  这是“国家队”第四年亮相“双11”。过去三年,国资委旗下新媒体平台“国资小新”借助淘宝店铺、直播间等,集中展示中国制造最前沿的成果。今年,除了“仅展示”的硬核链接,首次有大国重器可在线交易。大国重器“双11”的“故事连载”,展示出大国重器一步步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过程。【详细

  事实上,高端科技赋能民生才是一种日常。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几度往返,带回来的太空种子培育出的水稻、辣椒、西瓜,让消费者尝了鲜,并给予未来农业无限想象空间;从“天外”到“身边”,基于中国北斗技术的短消息搜救腕表、水稻无人化智慧农场、精度可达5厘米的无人驾驶清扫车等产品迭出,催生一批经济新模式。那些酷炫的科技“能上天”也“能落地”,一直在积极推动社会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丰富。【详细

  在更多人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双11”上架大国重器,乍看是天马行空之举,背后却是央国企勇于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近年来,央国企一边通过创新传播方式,不断尝试拓宽表达场域、寻找与普通网友的共鸣点;一边注重消费市场拓展,探索渠道创新,把过硬的好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详细

  从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跟跑到领跑,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既有赖于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孜孜不倦、广大科技企业的主动作为,更离不开全社会尊重科技、崇尚创新、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电商平台转变为中国制造业科普的重要阵地,以轻松活泼的姿态向公众展示产品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创新,让原本高大上的科技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在更多人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厚植创新的基因,这样的尝试值得肯定。【详细

  中国科技将迎来更多荣光

  近些年来,从“太空出差”的亲切称呼,到“硬核国货购物车”的“玩梗”表达,越来越多的人以平视的眼光、自信的态度,分享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光荣与梦想。而这场大国重器惊喜上新引发的舆论互动,也成为我国朝着科技强国阔步前行的生动注脚。【详细

  “把硬核国货带回家。”如果说,这次“双11”的购物互动,是吾国吾民的一次“恩爱秀”,那么,这场双向奔赴的背后,正是全社会对大国科技创新、工业创造的坚定支持。有了这种深厚的民意基础,中国科技将迎来更多荣光。【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网、北京日报、湖南日报)

  V视角:

  @百宝箱:太厉害了,每一个都是高科技啊!

  @x茉莉:连大国重器都能网购了,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

  @蓝云:这是我能买的吗?

  @百足虫儿:载人飞艇我目前不考虑,家里没地方放。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大国重器亮相“双11”,既以接地气的方式展示了我国的科技创新实力,也激发了广大网友的参与感和自豪感,为购物节增添了新的意义。科技赋能美好生活。目前,很多网友还只是“看看不买”,但这场奇妙的交易之旅已将科学的种子埋下。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下凡”,大国创新的美好未来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