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现象”诠释“内容为王”

2024-11-14 16: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断更三年多,归来仍是顶流。11月12日到13日,海内外粉丝众多的文化类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在全网接连发布三个新作品,正式回归大众视野。第一个新作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数小时内播放量破亿。短短一两天,三个新作品点赞量已超两千万。的确,互联网虽然更新迭代极快,但同样也是有记忆的。

  李子柒此前三年多的断更,源于和MCN机构杭州微念的经济纠纷,而双方已在两年前达成了和解。这几年李子柒去了哪里?据媒体报道,除了休息和陪伴奶奶,李子柒走访了20多个省市,拜访了100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去听他们的故事”。复出后,李子柒第一时间成立了自己的非遗工作站。

  在归来后的第一个新作品里,展现的漆器是李子柒自己亲手制作的,这得到了有关单位的证实。为此,李子柒跟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尹利萍学习了两年多。如今的流量时代,“内容为王”法则并未失效,反而更加重要,能够和观众产生深层次共鸣的原创作品,既需要形式创新,也有赖于内容积淀。

  李子柒离开的三年多里,短视频行业快速发展,生态发生巨变,直播电商成为重要板块,流量变现更加便捷。与此同时,虽然视频博主越来越多,但短视频同质化现象也日益凸显,大量跟风视频让不少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应当看到,在各大平台,顶级内容创作者仍是最稀缺的资源。这几年里,也不乏模仿李子柒风格的视频博主,但他们之中再也没有人能复制“李子柒现象”,原因不言自明。

  在广大粉丝心目中,那个在视频中用田园牧歌讲述中国乡村故事的女孩或许是独一无二的。不过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李子柒不仅要坚守初心,还得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没有人知道她究竟能走多远。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这也适用于其他视频博主。(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李子柒该如何保值自己的数字资产

     李子柒火爆归来,坚守内容创作的“长期主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李子柒现象”诠释“内容为王”

2024年11月14日 16: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断更三年多,归来仍是顶流。11月12日到13日,海内外粉丝众多的文化类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在全网接连发布三个新作品,正式回归大众视野。第一个新作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数小时内播放量破亿。短短一两天,三个新作品点赞量已超两千万。的确,互联网虽然更新迭代极快,但同样也是有记忆的。

  李子柒此前三年多的断更,源于和MCN机构杭州微念的经济纠纷,而双方已在两年前达成了和解。这几年李子柒去了哪里?据媒体报道,除了休息和陪伴奶奶,李子柒走访了20多个省市,拜访了100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去听他们的故事”。复出后,李子柒第一时间成立了自己的非遗工作站。

  在归来后的第一个新作品里,展现的漆器是李子柒自己亲手制作的,这得到了有关单位的证实。为此,李子柒跟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尹利萍学习了两年多。如今的流量时代,“内容为王”法则并未失效,反而更加重要,能够和观众产生深层次共鸣的原创作品,既需要形式创新,也有赖于内容积淀。

  李子柒离开的三年多里,短视频行业快速发展,生态发生巨变,直播电商成为重要板块,流量变现更加便捷。与此同时,虽然视频博主越来越多,但短视频同质化现象也日益凸显,大量跟风视频让不少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应当看到,在各大平台,顶级内容创作者仍是最稀缺的资源。这几年里,也不乏模仿李子柒风格的视频博主,但他们之中再也没有人能复制“李子柒现象”,原因不言自明。

  在广大粉丝心目中,那个在视频中用田园牧歌讲述中国乡村故事的女孩或许是独一无二的。不过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李子柒不仅要坚守初心,还得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没有人知道她究竟能走多远。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这也适用于其他视频博主。(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李子柒该如何保值自己的数字资产

     李子柒火爆归来,坚守内容创作的“长期主义”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