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一场人性的余震

2010年08月01日 08:12   来源:武汉晚报   李隽

  我看了冯小刚拍的《唐山大地震》之后,觉得他并没有受到商业大片的功利影响,而是沉下心来,经过反复思考与洗炼,选择了人性之善与灾难对抗的角度。我觉得他成功了。

  1976年唐山大地震,二十几万人的生命顷刻消逝,真是让人无法接受。冯小刚将一贯宏大叙事的灾难缩小到一个细节上来表现:一块水泥板压住了两个孩子,撬这一头死那一个,撬那一头死这一个。母亲必须选择:到底要哪一个?人在自己的亲骨肉面前进行取舍,跟人在大自然面前被取舍一样无能为力。可是,还是得选,否则两个都得死。这是环境把人逼上绝路,这是环境在戗害人性。

  五岁的小方登,跟所有人一样等待援救,她有这样的权力。可是为什么她被放弃了呢?妈妈要救弟弟,没有选择她。如果小方登真的死了,属于她的这一场悲剧也就随之被掩埋;可是方登没有死,这个悲剧还得继续。

  方登后来变成了王灯,内心深处充满了记恨。她所面临的自然环境转变成社会环境,人性之善与自然环境的对立随之转变成人性之善与社会环境的对立。因此,即便养父母是那么地爱着她,可王灯始终难于报以足够的热情。她忘不了妈妈没有选择让她活,否则她也会主动地奔赴唐山寻找亲人。她为什么要退学?为什么要把孩子生下来?与其说她是珍惜生命,不如说她是在选择一种方式与她的环境做习惯性的对抗:她就是要站在现实的对立面,就是要在不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可能。

  母亲李元妮也不能原谅自己,她一直在实现对自己的救赎:不嫁人,等着丈夫和女儿回来,如果女儿真的回来了,那么她就可以解脱,不然她一辈子就相当于死了没埋;她为儿子买课本,同时也为女儿买一套,在她的心里,她只能允许女儿还继续活着。我想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是不愿意从地震的废墟中逃脱出来的,因为只有地震才能证明她的无奈和清白。

  终于有一天,母女重逢。这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被冯小刚设计得恰到好处:一切都那么平静、漫长。元妮走到离女儿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跪下了。困惑了32年的女儿终于被母亲坚持了32年的强大善良意志唤醒了。她要早日看到母亲如此苍老,如此软弱,如此可怜,又是如此坚强,她会早早地原谅母亲了。这一场戏既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冲突的解决,令我忍不住掉泪。这是人性之善超越了对抗而最终走向和谐与包容的一幕。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