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反映的不是人性是冷血

2010年03月16日 07:50   来源:新华网   窦含章
    第82届奥斯卡奖颁奖典礼已经在柯达剧院落下帷幕,可围绕本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拆弹部队》的争议却并未结束。许多影迷对这部北美票房仅1470万美元的小制作电影能够战胜全球票房高达25亿美元的《阿凡达》感到不可思议。一些评论称《拆弹部队》是用“人性”赢得奥斯卡,著名导演陆川也让为《拆弹部队》获得奥斯卡奖是人性的胜利。

    可在我看来,《拆弹部队》反映的不是人性,而且处处透着冷血。这样一部视角狭隘的电影获得最佳影片,本身就是奥斯卡的失败。

    奥斯卡奖之所以能够获得世界级的影响力,与获奖影片较高的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和演员水平分不开,同时也与获奖影片所反映的思想性分不开。纵观历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不管是反映黑暗社会现实的《老无所依》、《辛德勒名单》、《教父》,还是充满阳光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阿甘正传》,这些影片在带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能引发观众思考,有的为观众提供价值尺度,有的则不作评判,让观众自己进行价值判断。

    那么,《拆弹部队》带给观众的是什么呢?它让观众看到了伊拉克战争的残酷,看到了美国大兵的英勇善战,看到了美国大兵充满人性的一面,但问题是,这部影片的拍摄完全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拯救者的视角,不管战争的起因、目的和伊拉克人民的痛苦,一味展现美国大兵的崇高精神。

    更糟糕的是,这部影片居然从头至尾都在暗示,在伊拉克战争中误杀平民是可以理解的。

    影片中,几个美军拆弹士兵冒着生命危险拆除路边炸弹,他们面临种种危险,可为了不误伤平民,他们总是让自己和战友处于险地;而影片中出现的伊拉克人,他们拨打手机是在引爆炸弹,他们搬运石头是在布置炸弹,在住宅楼里观看美军拆弹的人可能是随时会引爆炸弹的恐怖分子,在远处的山羊群后趴着的则是反美武装的狙击手。一个名叫欧文的士兵,因没有对拨打手机的伊拉克人开枪导致自己的战友被炸死,结果出现心理问题,一直接受心理治疗,而后来他在战友的鼓励下,向看不太清楚的目标开枪,结果打死了反美武装的狙击手;一个美军随军医生友善礼貌地与伊拉克人交谈,结果却被这些伊拉克人留下的炸弹炸死。在整部电影中,美军虽然没有误杀一名伊拉克平民,可这些情节无不在暗示,不能对伊拉克人太好,当遇到危险时,要果断开枪。

    我不敢断言《拆弹部队》的导演和编剧就是要传达“在战场上只能果断开枪”的信息,但这部电影却给我造成了这种印象,和我有同样感受的不只一人两人,如果这是导演和编剧的初衷之一,那么这部影片就不是在宣扬人性,而是在展现冷血了,因为看过电影的人会有一种美军误杀平民是可以理解的感觉。

    伊拉克战争至今,已经造成十几万无辜平民死亡,在费卢杰,因美军使用白磷弹和贫铀弹,新生儿的畸形率近10%,可在《拆弹部队》中,平民都是被武装分子杀害的,伊拉克儿童则和美国大兵一起踢足球,这种片面的叙述,使人不能不怀疑这部影片是在为美国政府开脱战争责任。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近6000名会员投票选择了《拆弹部队》,说明了它在艺术上是一部非常高水准的电影,这也是美国通过好莱坞进行的一次宣传,一次美化伊拉克战争的尝试。可是,《拆弹部队》所表达的思想,在世界其它地方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同。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