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孩子之间,本应该有非常亲密的感情,可是,生活中却听到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对他们很冷淡,不愿意多交流。而更恶劣的是有时在某件事上意见不统一,甚至出手“攻击”家长,最后走上不归路。陕西商洛一名初二不满15岁的学生伙同自己的同学杀死自己的母亲,埋尸三月。期间警方多次调查,他都没有异常表现。其父母当日早上还携其进城为其买新鞋,当晚其母就被杀死。而当其被捕,指认凶杀现场的时候,依然是“一脸淡然”。(《华商报》4月4日)
我看这“一脸淡然”恐怕来自现在不断膨胀的校园暴力。在校园中,以大欺小,倚强凌弱已经司空见惯,“暴力视频”,“怕惹麻烦,不做好事”,少年“虐狗事件”,还有永远没有尽头的“XX门”……暴力事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年幼化。中小学时期,本是最阳光灿烂的阶段,同学之间一起戏耍,为何会暴力不断?
当冷血弑亲的悲剧再一次出现时,我们为什么愤怒?该朝谁愤怒?这些问题成了一个梦魇缠绕着整个社会,是一个挥散不去的阴影。一个个悲剧发生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孩子“感情荒漠化”?面对众说纷纭的混乱,恐怕一针见血的只有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在他的博客中指出的那句:“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强化,青少年被迫疏远文学艺术和丰富生活,已经出现了某些‘情感荒漠化’的倾向。”
而在整个社会中,“无情”的事情就更多了。广州保安抓小偷“心脏被刀匪捅破躺在街头半小时,曾拱手求救却无人相助”。石家庄三名男青年当众把一名年仅19岁的女网管从网吧拖走,后对其施暴……再进一步,从这类“刀光血影”的事情延伸出来的例子就太多了:武大教授躺在病床上不能言语、靠呼吸机维持生命,校方却派人到病床上宣布终止合同,停供医疗费和住房。安徽太和县程寨村一位85岁的老人,在儿子死后基本上无人安葬的情况下,自己又因无人照料,被活活饿死。面对村民们对村干部不履行救助责任的指责,村干部的回答是:“谁让他没有儿子”……
整个社会人性的丢失,同样是源于精神的空虚,来源于社会经济的“跛足”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相应的文化却一直萎缩不前。人情味如春天的鲜花,夏天的细雨,秋天的微风,冬日的阳光。它源自人性中最温情的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给人一种爱与关怀的感受,有着感染他人的魅力和温暖人心的力量。然而当我们丢失了这一切,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炫耀呢?
当冷漠战胜了人性,我们就只剩下围观的勇气和欺负弱小的本事,就只剩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哲理”,就只剩下自保的本能。我们不得不承认整个社会的人性正在慢慢被丢失,而自私和麻木等劣根性开始渗透到不少人的骨髓里了。在这个物质资源空前丰富的年代,同那威老人一起“饿死”的还有我们这个时代的良知。
现在,当我们每一次感动于别人道义的举动时,当我们每一次大张旗鼓谴责犯罪时,我们的内心其实也在一次次的愧疚着。或许正是因为人性美在社会发展中的迟到和缺失,那些弥足珍贵的品质才越发显得高贵。在一个呼唤“英雄”出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给每个人补一补“人性”,可惜的是,这样的“心灵鸡汤”早已失传了。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