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7月27日:大学生与农民工,谁比谁更悲惨?

2012年07月27日 13: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近期发布的大学生收入报告,2011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初始工资为2719元,其中69%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最低为500元。与此同时,在“用工荒”大背景下,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不少大学生感叹:历经十几年寒窗苦读,通过竞争惨烈的高考,经过4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高教洗礼,毕业后竟发现需要和农民工兄弟抢饭碗,且工资还比农民工低。

 



    看大学生起薪先摘有色眼镜
    
    拿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与已经成熟的农民工相比,显然不在同一概念线上。而另一方面,拿刚毕业的大学生起薪与农民工工资相比,继而得出“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的结论,显然是在混淆概念,制造某种对立情绪。

    即便大学生工资真不如农民工,也不该戴任何有色眼镜,毕竟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分工机制已经越来越成熟,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抛却原有的职业歧视,给农民工一个更为客观的位置。谁说农民工工资就不能高于大学生了?这样的反问,不是对“知识无用”的注解,而是一种抛却歧视眼光的互相尊重。【详细

    刚入职大学生工资比农民工低,没什么不正常!

    现在大学设置的课程,几乎是多少年都不变,可以说脱离了社会需求。尤其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理论强动手能力差还缺少吃苦精神,而且供远大于求这就是注定了刚入职的大学生工资不会高。【详细
    
    另一方面,这种情形也说明我们的经济存在问题。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自然是脑力劳动代替体力劳动,集约化的模式代替粗放式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人的“解放”。但在现阶段,我们的经济发展依然建立人口红利的基础上,我们对人,对一般劳动力的需求是首位的。如果普通的劳动力就可以满足生产中的需要,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又何必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填充”?所以,在目前的阶段,常常会出现大学生不值钱的论调,或者出现高学历人才被奢侈消费的现象——明明是高学历人才,却只能干简单的体力劳动。【详细
    
    别过度解读“大学生工资低于农民工”
   
    其实,判断求职者身价高不高,收入少不少,不能单纯看他的身份是农民工还是大学生,而应该看他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工资待遇是否成正比。大学生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是由于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再加上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相适应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再者,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技能单一,工作经验缺乏。求职空间并不大。

    换个角度讲,大学生就业预期降低,也是在提醒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引导部分人接受职业教育,学会一技之长,改变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单腿”教育格局,并非坏事。【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大学生与农民工,谁比谁更悲惨?一个寒窗苦读十几载,薪水低廉甚至无颜见父老;一个吃苦卖力,位居城市边缘不敢奢望安逸。或许“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双方还可以用“知足常乐”自我安慰,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弱势群体,比来比去没有什么意义。

   同样都是城市的建设者,我们更需要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学有所用、付出有所回报,年轻人有改善生活的梦想与途径。因而,我们更希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能更加切合社会实际,社会的管理者能多增加就业渠道、关注底层人群。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