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中小企业困境羁绊经济转型

2012年07月27日 06: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深圳市已出现了厂房空置率持续上升、创历史新高的局面。2009年,深圳一家大型专业厂房租售中介网站曾经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深圳厂房空置率是30%-45%。但是,现在的空置情况比当时还要严重得多。不仅如此,租金也在持续下降。(7月22日《经济观察报》)

    造成厂房空置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等死”还是“找死”的痛苦局面。

    经济转型,不仅要靠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要靠传统产业的升级,不仅要靠大企业的推动,也要靠中小企业的支持。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水平,对经济转型的重要性比大型企业还要重要。

    但是,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提醒我们,中小企业全面陷入困境,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最大的难点,甚至是最大的障碍。

    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经济能够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有两条十分关键的原因和两个方面十分重要的优势。一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经久不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二是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凭借着劳动力和土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价格优势和市场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离开这两方面的因素,中国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快速地向前发展,经济实力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快速提升和增强。

    但是,这两条优势、两个关键,如今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实体经济来说,由于近10年来房地产市场的过快发展和过度发展,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暴利横行,不仅使实体产业资本大量流失和转移,而且使实体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大大降低。凡是坚守在实体产业的投资者和企业,除了有国家政策和资金特别支持的大型企业、垄断企业和极少数高科技企业之外,绝大多数都陷入了困境,或者利润水平远低于其他行业。

    对中小企业来说,虽然这些年来一直生存得比其他企业艰难,但是,在整个经济环境还比较宽松、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加上劳动力成本较低、原材料等价格比较稳定,还能勉强维持、勉强生存。而随着大环境的急剧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反复震荡,特别是出口、内需等都严重受阻,其生存的压力和难度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恶劣了。更重要的,尽管中小企业普遍陷入生存困境,但是,从上到不仅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改善生存环境,反而在想方设法地继续恶化他们的生存环境。

    为了满足“稳增长”的需要,目前,几乎所有地方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大企业、大项目,甚至城市建设投入上。因为,前者可以迅速为地方政府的政绩涂上浓浓的一笔,后者则可以迅速产生政绩效应。但是,由于受土地、环保等要素资源的限制,地方政府又不得不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在中小企业身上做文章,通过强行要求中小企业搬迁,甚至关闭等方式,为大项目、城市建设等提供土地资源、环保指标等。结果,许多本不该死或不该马上就死的中小企业,最终走上了绝路。

    退一步讲,如果“腾笼换鸟”的发展方式,能够换得来“鸟”,特别是“好鸟”,到也可以理解。问题是,许多腾出来的笼子,并没有吸引到“鸟”,即便引来了“鸟”,也是一些“病鸟”。以近几年央企到处到地方扩张布点为例,没有一个大项目不是把对土地、政策等方面的要求放大到极限。特别是土地,少由数百亩,多则上千亩、数千亩。结果呢,大量小企业搬走或关掉了,大项目却没有按照预期建起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政策资源的大量损耗。相反,如果把这些政策资源用到中小企业身上,很多中小企业都能够度过生存难关,且极有可能逐步变成大企业、大项目。

    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要强大,需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但是,更需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大企业可以让地方经济强起来,但很难让老百姓富起来。即便象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离开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国家也不可能稳定,也不可能真正强大和富裕起来,更别说中国这样的发展中人口大国了。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曾喊出了“率先复苏”的口号。在4万亿政策的强力拉动下,也确实出现了“率先复苏”的苗头。但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恶化,中国的“率先复苏”步伐也逐步慢了下来,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经济步入了下行通道。除了主动转型、主动进行结构调整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困难加剧、问题增多、矛盾恶化,特别是中小企业,况境堪虞。

    中国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力度,必须把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水平、特别是转型升级力度,作为最重要的方面,予以特别的扶持和支持。尤其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需要有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如减税、降低融资成本、减少各种收费和摊派等。一旦中小企业发展得稳健了,中国转型升级的步子也就坚实、有力了。

    这不仅是中国的国情,也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全球最赚钱银行是经济转型的阻力

中小企业税负过高也是与民争利

该是中国正视中小企业困境的时候了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会成资本市场"怪胎"?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