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工业景气向好 关键走好“最后一里路”

2012年07月31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7月30日,由《经济日报》社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共同研究编制的2012年二季度中经产业景气指数正式发布。这份首次以专刊集中刊发的报告显示,2012年二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为95.4点,较上季度回落1.5点。还有,主要受税收的变化影响,二季度工业预警指数进入略显偏冷的“浅蓝灯区”。另外,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反映工业企业对未来经营状况判断的预期景气指数为130.8,比对当前经营状况判断的即期景气指数高3.9点,比一季度预期景气指数高2.6点,显示企业家对未来谨慎乐观的预期。(7月30日中国经济网)

    自2009年4月正式对外发布以来,“中经产业景气指数”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其中有政府官员、企业家,乃至期货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大家可以从这份具有科学性、通俗性和有效性的产业景气指数中,判断各重点行业的发展态势,更可以作为窥探未来国民经济运行走向的好视角。

    3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二季度,在监测所覆盖的能源、基础材料、消费品等领域的11个产业中,有9个产业的景气度出现不同程度回落。虽然分析认为,当前工业景气度回落幅度明显收窄,实体经济缓中趋稳的总体态势基本确立,但笔者认为,当前整体工业景气度仍偏冷,即使企业家对下季度持谨慎乐观预期,那也是基于传统性季节回暖因素,以及对今后一段时间稳经济政策能够得以发酵的一种预盼。

    近日,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宁波、南京、长沙等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地方政策,有媒体称,“地方版‘四万亿’再入井喷期”。经济界人士对此也存在不少争议,比如经济学家马光远担忧投资计划“将政绩留给自己,将债务留给银行和后人”。而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则认为,就目前情况而言,大规模拉动消费不现实,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稳增长,有效的投资是目前较好的选择。当然,也有不少人主张诸如减税、培育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等措施。

    笔者认为,这些经济界人士说得都很有道理,也是扶正疲弱经济的“好药”、“补药”,可病有轻重缓急,药须有专攻,总不能“好药”、“补药”一起上,那中国经济恐怕会立马“虚脱”不振,更何言提振工业实体信心?

    上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报告发布时,曾有个未来走势预看,其中认为,今年二、三季度工业景气状况将会有所好转,预计二、三季度的工业景气指数分别为97.1点和97.2点。为什么刚刚出炉的数据与原来的预测存有偏差呢?简单的一句话,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特别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很多。

    全国不少地方的半年统计数据都表明,工业生产增速回落,贸易增长还在继续放缓,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回落幅度不小,部分行业效益下滑明显且增长动力不足。此外,不少发达区域的在建工程、工业性投资力度和项目推进等存在很大困难,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依然不足。排除地方的财政需求不言,假如地方政府不把稳经济当成第一要务,不好好提升调节经济的能力和政策调控的精准度和妥适度,不充分认识到形势严峻需要主动贴紧靠前,采取更多的相应对策解决工业实体运转的各种阻碍和问题,助推企业跨过经济“寒冬”,树立企业发展投资信心的话,期望下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要有很好的改观恐怕还会难度不小。

    地方版“四万亿”是不是真有“四万亿”的投资规模,笔者不想去细细盘算,但经济增速和投资变量肯定会影响工业企业的景气度。我们说要调结构、促转型,可这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转方式是要贯穿整个“十二五”及更长时间的。投资太热不行,经济会大冒“虚火”,可把釜底的薪都抽走了,“夹生饭”又怎么吃?当前,部分产业的一些重点企业订单困难,生产可谓是在“寒冬”中苦熬,其配套产业链条中那些中小企业恐怕面临的不是“转身”、“转型”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包括一些民间投资、金融信贷惠政看起来很美、挺丰满,可现实就是太“骨感”,政策与中小企业的衔接总是还有“最后的一里路”。

    制定经济决策时,对国外一些好经验乃至相关制度设计的借鉴是有必要的,但也不能与现今的经济状况相脱离,更不能罔顾我国自身面临的诸多约束条件,否则一切评判和建议都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落地。

    有时候,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政策建议也许是最危险,也是最难以走进现实经济路径的。正如我们认为,消费和服务是拉动经济的巨大引擎,可消费需求和服务提升却并非尺寸光阴可以急速达到的,有的甚至是需要几十年时间来促进的。看来,推进政策的平稳和预见性、前瞻性更为重要,做到了这一点,工业景气度才能够更持续、更平稳、更有劲。

    总之,包括结构性减税、民资促进等稳增长系列措施已先后出台,前期的降息、降准动作在未来一段时间或将再次运用,货币政策可能继续向适度宽松倾斜,扩大内需也还有不少的提升空间与动能。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缓中趋稳”或可变为现实,工业企业景气度保持向好预期,关键在如何走好、走完、走通稳经济政策的“最后一里路”。(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专题:中经产业景气指数


相关评论: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千方百计释放增长潜力


     小微企业困难时 需更多政策储备预案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