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济:抽回“有形之手”,中国股市才有未来

2012年07月31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转眼之间,郭树清出任证监会主席已快一年了。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监管层做了许多努力,希望扭转中国股市的颓势,其中包括证监会内部人员的调整、新股发行制度的变化、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的修订,也包括郭树清主席不厌其烦地为价值投资鼓劲、呼吁。最近,上交所发布了《上交所风险警示股票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把风险警示股票价格的涨幅限制为1%,跌幅限制为5%,目的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市场向价值投资转变。这可以看作是监管层为改变市场现状所做的又一次努力。

    尽管监管层做出了不少努力,价值投资的理论也被多数投资人认同,但是,熊市的脚步丝毫没有慢下来,整个股市还是只有黑暗,看不到黎明。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为什么近一年的新政积累难以扭转市场趋势?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中国的股市一向都是政策市,涨跌受政策影响程度极大,那么,为什么这一次政策会完全失灵呢?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宏观经济形势,可同样在宏观背景不佳、欧债危机压力之下,欧美股市却能保持相对强势,德国股市还保持上涨,而我们超过7%的GDP增速却连维持股价的能量都没有。可见,用宏观因素解释股市下跌,显然理由并不充分。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下跌在于新股发行带来的压力,无节制的新股发行导致股市失血过多,当前应当完全停止新股发行,彻底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用登记制取代核准制,把发行权下放给交易所,证监会回归监管者的本位。

    这种观点虽然指出了股市的病症,但是,监管层的回应并不积极,已经推出的新股发行改革措施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制度设计上,证监会继续以裁判员兼教练员的身份向市场批发政府信用背书的高价股票。市场仍然在失血,上市公司依然在核准制的保护下圈钱,而不必考虑向投资者支付回报。上市成为企业及其实际控制人获得暴利的唯一手段,所谓的融资完全变成了一次性掠夺,变现之后的道德谴责、行政处罚,与他们获得的巨额利益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就使现在已经进行的所谓新股发行改革变成了花样文章,对市场趋势的改变毫无意义,对市场的公平融资、公平投资也毫无意义。

    要恢复市场对上市公司融资的信心,必须对发行制度实行彻底改革,以登记制取代核准制,让市场的参与者成为新股定价的真正主体;让权力寻租失去制度基础,让上市融资的股价去除政府背书的溢价;让有形的手远离市场,让无形的手充分发挥定价的自主性。

    然而,到现在为止,我们看不到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的诚意,郭树清主席问过一句,“新股发行不审,行不行”之后,也没有了下文。当《上交所风险警示股票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推出的时候,市场看到的不是有形的手离开市场,而是继续向市场的深层推进。用涨幅限制小于跌幅限制的手段了警示风险,用心当然是好的,但这种改革的思路却是非市场化的,是用堵的方式来管理股市,是对市场交易自由的严重干扰,从长远来看,对股市的健康成长有害无利。这种干预如果有效,会助长更多以行政手段干扰市场的行为;如果无效,会延缓市场改革的进程。如果不改革市场的制度设计,继续以计划经济的行政模式来管理股市,就不能去除股市的病根,也就不可能在新股发行上做出彻底的变革,不利于发展市场的核准制,会继续增加圈钱公司的数量。在这种背景下,企图通过退市风险警示设置门槛,降低投资者面对的风险,无异于缘木求鱼。风险都被堵在市场当中,并不能减少投资者的损失,只能加速风险的爆发。

    资本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都是建立在交易自由、市场开放与法治基础上的,而我们的股市从建立到现在一直没有完全对外开放,也一直都在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交易自由始终受到限制。如今,上交所的退市警示制度又是一个用行政手段限制交易自由的具体案例。这种方式真的能把投资人引导到价值投资的轨道上吗?市场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不实行全面开放,就没有足够的资金进入股市;没有交易自由,资金的效率就会降低,会导致更多的资金流出股市;没有新股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就不可能有市场化的发行价格,就会继续扭曲股票的发行价格。我们看到,监管层的许多努力都是在加强有形之手的干预,看不到市场化的进步,看不到市场化的未来,只想通过治标的方式来救股市,对基础的制度设计不做丝毫改变,这让投资者如何树立对股市的信心呢?照这种逻辑发展下去,恐怕未来还会推出一份适合投资的上市公司名单,用更行政化的手段来干预,只会离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越来越远,投资者对股市也只能越来越没有信心。

    股市的许多问题不是市场本身的问题,而是制度设计的问题,用计划经济的思维管理市场化要求最高的资本市场已经严重不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改变股市的趋势,要创造中国股市的未来,所有的改革都应当从改革监管思路开始,抽回有形的手,建立一个全面开放、交易自由、法治健全的股市,让市场机制自由充分地发挥作用,才是中国股市的唯一出路。(杨济)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拿什么拯救中国股市


中国股市的春天在哪里?


中国股市必须标本兼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