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刚入职大学生工资比农民工低,没什么不正常!

2012年07月27日 09:30   来源:千龙网   李方向

  近年来,“就业难”已成困扰广大学子的普遍问题。今年6月,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发布的一项对201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截至6月25日,2012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42%。相比一些新入职的大学生,农民工的月收入要更高,一些有技能的农民工,旺季月收入过万元,超过一些白领(7月26日《中国青年报》)。

  拿刚入职大学生的工资与农民工相比,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从心里并没有对农民付出的劳动从事的工作认可过。农民工似乎就应该拿低工资,拿高工资尤其是超过大学生的工资就不正常。显然是社会对农民工的长期歧视造成的。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农民工从事的一般都是体力劳动,且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已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技能,创造的劳动价值远非是刚入职的大学生所能比。更何况农民工现在非常紧俏,企业也不再象以前那样想方设法榨取农民工的剩余价值;考虑到农民工的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其实他们的工资早该提高了,尤其是随着农民工维权意识的觉醒,企业在保证企业利润的基础,就尽可能地提高农民的工资待遇。

  现在大学设置的课程,几乎是多少年都不变,可以说脱离了社会需求。尤其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理论强动手能力差还缺少吃苦精神,而且供远大于求这就是注定了刚入职的大学生工资不会高。因为这是市场决定的。但是大学生一旦进入角色,大学生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社会福利、发展前景等都是农民工不可比拟的。根据北京大学的研究数据表示,多接受一年正规教育,所获得的薪酬就会高出12.3%。

  由于大学生和农民工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其实没有可比性,因为他们从事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不一样,即使要比应该拿刚入职的大学生与刚工作的农民工,而不是拿已经有较长工作经历的农民工同刚入职场的大学生比。说大学生工资没有农民工工资高,其实只是误读,没有必要反应过度,更没有必要与知识无用论纠缠在一起。更何况技术蓝领和高风险高消耗蓝领工资高于白领,这在国外很正常。

  农民工紧俏且工资也不低,也再一次向大学敲响了警钟:大学课程的设置不能一成不变,也要紧跟时代变化,紧跟社会需要。如果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社会无用武之地,那将教育的失败,更是个人乃至社会的悲哀!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