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看大学生起薪先摘有色眼镜

2012年07月27日 09:32   来源:广州日报   龙敏飞

  今年6月,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发布的一项对201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69%的大学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低于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7月26日《中国青年报》)

  这早已不是第一次这般叙事,在一次次讨论中,最基本的共识早已达成。一方面,这对比的口径不一样,本来是不具备可比性的,拿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与已经成熟的农民工相比,显然不在同一概念线上。而另一方面,拿刚毕业的大学生起薪与农民工工资相比,继而得出“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的结论,显然是在混淆概念,制造某种对立情绪。

  客观而言,大学生即便起薪低,但发展空间还是足够大的,此外,大学生本身的工作环境与社会保障系统也要更为健全一些,多少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多少农民工各种社会保障并不健全?这些现实问题,无需过多叙述,你我皆知其中的真相。

  再者,也没人说农民工就一定是低薪群体吧?成熟的农民工工资为何就不能比大学生的起薪高?须知,诸多大学生虽然上了大学,但多少人是在游戏与恋爱中度过大学的?而一些农民工,从一出来工作便勤勤恳恳,难道他们的薪水不该涨吗?更何况,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其蓝领的工资,很多情况下本身就是高于白领的,那高于大学生起薪也就不足为奇。

  这意味着,即便大学生工资真不如农民工,也不该戴任何有色眼镜,毕竟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分工机制已经越来越成熟,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抛却原有的职业歧视,给农民工一个更为客观的位置。谁说农民工工资就不能高于大学生了?这样的反问,不是对“知识无用”的注解,而是一种抛却歧视眼光的互相尊重。

  不过,这之所以引发争议,其情绪的郁结,自然是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的问题令人担忧,我们的大学,离一流大学还很远;我们的大学生,也缺乏足够适应社会的技能。

  换言之,公众对“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进行宣泄,不过是对教育本身的不满。我不相信“知识无用”,但我相信“不能很好地传输知识的高校”很无用,这才是问题的症结与矛盾所在。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