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自住房率高企难掩楼市发展的满目疮痍

2012年05月16日 13: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人人都关心房价涨跌,是因为大家都有房或渴望有房。近日西南财经大学和人民银行共同发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而城市第一套房平均收益率在300%以上。(《北京晨报》5月14日)

 

 

自有住房拥有率高企背后,多少悲催房奴

    房子是稀缺资源,再富有的国家,也不可能人人都拥有自己的住房。因此,实现“居者有其屋”最理想的路径,就是完善分层住房保障体系,富人自己掏腰包购买商品房,中收入和低收入群体由国家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住上保障性住房。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其实是说明国家在保障性住房这一块做得不够好。一是覆盖率低,二是由于制度设计、监管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保障房政策远未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别再拿“平均数”来忽悠民众

    为什么失去理性支持,又经不住科学复原的统计“平均数”被热衷,因为这样报告在社会学管理上一方面是一份强烈的致幻剂,他可以为主政者的“丰功伟绩”提供“科学”的依据,让我们身在一片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中麻醉至幻、至衰。另一方面,他是政绩的“变压器”,一些人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关于使用“平均数”来降低懒政度,掩盖问题的严重性,提升政绩的恢弘度。在社会管理上使用“平均数”来分析问题,使彻头彻尾的欺骗和惑众

 

住房远超国际水平,实际意义不大

 

  城乡平均九成家庭拥有住房,这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因为农村居民家庭,好也罢、坏也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住房。你要问一个现在正在北上广打拼的大学毕业生或者外来的务工人员,他们也不否认家庭确有住房。但远在农村的家庭不动产,对他们有何意义呢?不能说因为父母亲有套住房,就说他们拥有住房,换言之,中国平均九成家庭拥有住房的统计结果,哪怕超过国际水平,也并不能改变房奴的低位和住房的刚性需求

高自有住房拥有率反映不出住房实况

    按照先有房后才能有户口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一个城市年轻家庭要单独组建法律意义上的家庭,不是说结了婚,领了结婚证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户口,而是必须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家庭,拿到属于自己的家庭户口。但是,很多城市青年夫妻买不起房,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只能和父母一起挤在狭小的房屋里,或者租房居住,但是户口依旧挂靠在父母的家庭之下,按照自有住房拥有率的统计方法,这群没有住房的青年夫妻是属于拥有住房的家庭。换言之,拥有住房的城市户籍家庭可能包括了好几个家庭

产能过剩或将楼市拖进熊途

    要分析该问题,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答案。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诸多国家都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现象,最典型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这些故事的起始点是出口增长,其逻辑脉络是:出口增长推动外汇储备增长,外汇储备增长推动信用与货币扩张,信用扩张推动投资扩张,投资扩张又推动出口增长,周而复始。在经济如此快速扩张的同时,资产价格大幅度上升,无论股市还是楼市都快速上升

让中国房价回到合理价位才是硬道理

    中国房价的下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而民心比GDP等经济指标更为重要。何况,中央的指令是“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并且现实正像温家宝总理所讲,“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亿万羲黄子孙期盼着“房价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应”的那一天,而当下有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楼市新政之本质皆为“救市”——支持高房价,所以,无论是任何层面的决策者,都应该时刻铭记“让中国房价回到合理价位才是硬道理”这一真谛,并站在取信于民、惠及民生的至高点尽力地“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解决房地产问题不能长期依赖限购政策

    需要指出的是自从去年实施限购政策以来,我们的房地产调控患上了限购政策依赖症,对于其他必要的调控措施并未出现实质性的进展,比如房产税试点仅限于上海、重庆等地;另外,就是保障房建设供应方面,也由于受制于地方土地供应、信贷供给等多种因素,也出现不能按期开工,或者开工之后不能按期竣工投放市场,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根本格局没有改变。政府房地产调控陷入两难局面——取消限购房价或现报复性反弹,不取消限购确实有违市场法则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89.68%的自住房拥有率数据一经公开,就引来热议纷纷,其中不乏质疑之音。退一步说,就算数据经得起推敲,在房价飙升的前提下,难掩楼市发展的满目疮痍。

  事实上,与其争论自住房拥有率数据科学与否,不如思考一下房地产市场的根源问题。例如不妨尝试拓宽地方融资与经济发展的新渠道,调整地方土地财政政策,完善保障房建设制度,分流出部分因刚需买房、但经济状况不乐观的消费人群等办法,最终才可能引导房地产市场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促使房价回归正常区间。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