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毛宇舟:解决"群租"从开放大学毕业生申请廉租房做起

2012年05月22日 06: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北京市就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标准征求公众意见,其中拟定标准为人均不低于5平方米。而在媒体的调查下,“群租”这个久久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200平米的房子隔成8到9间,十几人共用一个卫生间,房间潮湿阴暗,如此简陋的生活条件竟能吸引大批大学毕业生以及外来打工者争相入住,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近年来政府虽然努力建设廉租房,但却没能惠及这些群租的“主力部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已不仅仅是古人诗作,在今天也成为了初入社会的学子们的呼声。
    
    北京的群租房现象已经有七八年的历史了,虽然条件恶劣,市场却从来都是热火朝天。每到六、七月份大学生们毕业的时间,房产中介总是最忙活的。经统计,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通常只有两千到三千元,甚至有部分仍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只能拿到饭补。可想而知,从如此微薄的收入中除去吃饭和必要的开支已经所剩无几,更何谈租住一个环境良好的独立单间。因此,在每年房屋租金不断上涨的大环境下,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寻求群租房,先有个容身之所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早在2010年,住建部就规定“出租住房应当以规划设计为居住空间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且不得改变房屋内部结构进行分割出租”,也就是说,群租房是违法的。但是房产中介和房东为了利润无视法律法规,学生迫于大环境只能屈从,才造成了群租房的屡禁不止。
    
    出现问题就要解决。近年来,虽然政府各项法规颁布不少,但是执行却不太有力,导致收效甚微。其实,将大学生列入廉租房的申请范围,或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廉租房面积小、租金便宜且租住稳定,正是大学生们最需要的。但目前廉租房的申请条件较为严格,申请人户籍登记地在本区,取得本市户籍满5年的人方可申请。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显然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要求。
    
    北京作为首都,理应更加包容。如果能够放宽廉租房申请条件,让留京大学生毕业们有房可安身,不仅可免去很多安全隐患,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加安心地工作,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而当大学生们住到廉租房里,租赁市场少了需求者,群租现象自然也会慢慢冷却下来,回归本来的秩序。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毛宇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公租房遇冷让谁尴尬?


“租房新规”会否逼人露宿街头

 

公租房设计须“内外兼修”

(责任编辑:白羽)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