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资源消耗大国需要金融参与主导权与定价权

2012年05月22日 06: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制造”、“中国时刻”、“中国需求”
    
 
    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国成为了制造业的“世界工厂”。而伴随这个进程的加剧,由“中国时刻”演变成的“中国需求”,成为影响世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主要供求关系因素。


    所谓“中国时刻”,即中国对某种大宗商品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的拐点。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有多个大宗商品品种出现“中国时刻”:199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价格振幅超过300%;1998年,中国成为铜净进口国,2010年最高成交价10000美元每吨,价格振幅超过560%。同样,铁矿石、镍、玉米、煤炭都在近年出现过“中国时刻”。


    世界工厂与制造业大国,让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第一大大宗商品消耗国。根据对大宗商品中25个品种的调查,其中有19个品种,中国的消费量居全球第一,总消费量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18.7%。中国巨大的大宗商品消费量导致了多个品种的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在调查的24个大宗商品品种中,目前进口依存度超过40%的有7个,而原油的对外依赖度已接近60%。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周期里,由于三个因素变化,带来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一个超级周期大牛市。在这期间,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10倍左右。这三个因素分别是“中国需求”因素、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向催生)因素、各国央行大量印钞造成的全球流动性泛滥和金融投机因素。
    
    由于全球货币计价与结算体系的缺陷,大宗商品价格是以美元为计价和结算基础的,而美元的一路下跌又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呼啸而上。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联储两轮QE政策,给市场注入2.3万亿美元,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再度大幅度攀升,黄金和石油价格甚至翻了番。
    
    同样,21世纪以来因为中国需求和美元贬值周期两个因素,使得国际石油和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也开始日益增强,成为全球金融资本投资到投机的最好渠道与对象。作为全球资源进口大国、消耗大国的中国,在这轮价格暴涨周期里,成为一个“与己无关”沉默无语的被动接受者。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时刻”再到“中国需求”,使中国经济付出了不易察觉的巨大隐形成本。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格局与周期都已经发生重要变化
    
 
    第一个变化,以中国为首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速开始下行周期。
    
    从中国政府“十二五规划”经济增速7%的目标,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增长目标设为7.5%,均清晰显示出政府主动降低经济增速的目的和中期规划目标。这意味着中国的最高宏观决策者已经开始重新认识中国经济运行的长期规律。
    
    中国经济增速7%应该成为政府和央行能够接受的一个“基准线”。7%的经济增长率是中国经济下一个经济周期的常态。应该明白的是,7%的增速10年即可使中国经济再翻一番。也即中国GDP可达到100万亿人民币,以目前汇率计算是16万亿美元,这已超过目前美国GDP的总量。这既符合中央中长期战略规划,也符合经济下行周期规律和经济增长中枢下移的事实。
    
    中国已开始接受7-7.5%的增长速度,但世界经济与全球市场似乎还没有用此认知来对待一个高速发展30多年的中国。不论中国还是全球市场,也不论全球实体市场还是金融市场,中国的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大宗商品价格的主导权和定价权,甚至连话语权也没有,这绝对是一个不正常的状态。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速暴涨后的“中国需求因素”正在消失,价格里“妖魔化”的金融因素应该“去魔”了。
    
    第二个变化,来自美国能源格局发生巨变将引发的世界能源和经济格局重塑。
    
    自本世纪初以来,“页岩气革命”使得页岩气成为美国三大支柱能源之一,毫无疑问,这将改变美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也将改变全球能源市场的格局。


    花旗发布的报告预测:“最迟2020年、最快2013年底,美国将成为世界领先的能源生产国,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石油开采量的激增,将使得北美地区成为‘新中东’”。一旦如花旗的预料,一个强势美元时代和周期必然来临,能源格局和强势美元也必将重塑全球经济新格局。而这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来说,是一个“致命杀手”。
    
    第三个变化,美元弱势周期已经结束。
    
    美元自2002年开始进入了一个长达近10年的下降周期,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QE政策不但没让美元继续探底,反而让美元见底71点回升到80点附近。观察美元历史周期变化,7-10年大约就是美元强弱转换的周期。
    
    在观察美股和大宗商品金融危机之后,从欧美大量释放流动性情况下的表现,尤其是近期的走势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金融市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近期原油价格始终高企,但全球大石油公司的股价却大幅下跌,壳牌(Shell)和英国石油(BP)相对于大盘的跌幅已超过10%,可以明显感到美股的强劲上升而大宗商品涨势的无力。
    
     未来十年,中国不能再缺失全球资源和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和主导权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大国、大宗商品资源进口大国和商品出口大国,中国仍徘徊在世界金融市场价格定价权和主导权之外,不能不说是一种重大的损失。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经济格局已形成金融、资源和制造业“三足鼎立”的全球分工体系。金融大国不仅掌握了全球资源和商品的定价权,还掌控了全球金融市场主导权和全球财富分配的权力。资源大国凭借自身的天然优势把握着自身的经济发展权利,而制造业大国却被金融和资源两头挤压,以前的劳动力、环境等等优势都在逐渐消失。
    
    中国的资源瓶颈和金融业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不论相对于国内实体经济,还是对比国际金融市场来说,中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不仅落后,而且规模过小。一旦美元强周期在年内展开,伴随着经济下行、人民币资产价格下降、抵押品资质下降、债务危机出现等状况,中国该如何应对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货币金融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多么重要,并不被很多人所知晓,而经济主导权、定价权和话语权仅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过去我们没有,现在应该有了,而拥有后者必须先做大和强化前者。
    
    我们已欣喜地看到中国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和创新,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加快的步伐。但必须明白的是,现在的我们依然是在“补课”。作为两头受挤压的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我们不能成为资源大国,但我们完全可以向金融大国和强国方向发展。这是一条可以走通的道路,也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径,更是中国经济未来的正途。(曲子)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缺少金融创新 中国经济风险会更大

 

中国制造业筑底寻反弹的双重考验

 

"最困难与最有希望的一年"将迎来金融时代

(责任编辑:白羽)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