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让消费成为“稳增长”的“支撑腿”

2012年05月22日 11: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今年3、4月份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现象突出,各项指标均呈下行趋势,这令政府决策层改变了预判。因此,宏观政策重心近期宣告调整——由经济“高增长”调整为“稳增长”。

    事实上,国内经济这一轮放缓是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的,尤其是最近,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加剧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金融压力。而国内经济增速连续5个季度放缓,再加上企业用电量、铁路货运周转量增速持续回落,财政收入增幅下降,所以要以“稳增长”来防止经济过快下滑。

    不过,今年的“稳增长”与往年的“高增长”有所不同。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调整经济结构,还要控制通胀预期,调控的艺术很难把握,实现预期目标有不少挑战。如何做到“稳增长”?是以扩大内需为主,还是以增加投资为主,学界存在较大分歧。

    高盛高华中国经济学家宋宇认为,由于消费这只内需“跛脚”短期内难长壮实,于是投资将依然是“稳增长”的“支撑腿”。今年应该不会出现从投资到消费的再平衡调整,随着未来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加速,投资对GDP的贡献占比可能再度上升。在他看来,扩大投资政策对经济拉动作用十分重要,不仅反映在整体投资的增速上,也体现在一些重点领域投资的明显加快。

    但从目前的情况研判,政府决策层不可能再像2008年那样,投资4万亿巨资挽救处于低迷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经历4万亿投资扩张后,结构再平衡成为日益紧迫的问题。投资占GDP比重从2009年的35.3%上升到2010年的48.6%。2009  年,政府在现有体制下已将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平心而论,经过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增长该缓口气了。所以,现在的经济模式需要调整,要换一个“挡位”,逐渐转向为内需市场。在拉动内需市场的同时,再通过国际间的贸易优势互补,使得中国经济向合理发展的轨道回归。

    经济理论和各国实践均表明,当经济危机发生后,面对外需持续低迷和国内消费不振,通过加大政府投资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和就业机会,从而遏制经济下滑,是应对危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一剂药方。

    当然,扩大内需的口号并非现在所独创,而是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不断被强调。但20多年来,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消费一直都排在末位。目前居民消费潜力还未被完全激发出来,在当前三大需求中,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够强。

    近年来,国内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呈下降趋势,2010年为36.8%,比2008年下降6.7个百分点。由于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加上消费预期和消费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使得居民消费潜力没有得到更好的释放,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强,制约了消费的进一步扩大。

    其实,扩大内需的重点之一是提高老百姓的收入。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发展,首先要让老百姓有能力消费,如果他们没有钱消费,内需拉动就无从谈起。有了较多的收入,老百姓才有消费能力,才敢消费,进而拉动内需,才能让经济运行更加顺畅合理。

    政府决策层如今提出“稳增长”,其重要的前提还是“稳民心”。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妨将以投资为主逐渐调整为以拉动内需为主;与此同时,还应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对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只有老百姓的日子安稳,他们才能放心消费,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消费对“稳增长”的促进作用。(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加快改革为“稳增长”注入持久动力

 

    “稳增长”最该“稳”什么?

 

    “稳增长”需更多新手段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