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需更多新手段

2012年02月02日 06:58   来源:中国证券报   韩晓东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日联合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制造业PMI为50.5%,连续两个月环比反弹。宏观经济继续呈现止跌企稳的积极态势,但经济的持续向好增长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对此,除了及时的反周期调控政策外,市场还可以期待新的“稳增长”手段。

    从往年数据看,春节期间制造业PMI往往出现季节性回落,今年则环比反弹了0.2个百分点,这种“逆势上涨”说明总需求的稳定和恢复。这与此前公布的一些经济数据形成呼应,例如,去年12月份工业增加值、发电量、货币供应等指标的增长均环比反弹。

    从分项数据来看,内需企稳成为1月份PMI反弹的重要支撑力量。1月份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均出现环比反弹,尤其是新订单指数近三个月来首度回到了50%的临界点以上。新出口订单指数、进口指数双双回落,显示外贸需求仍然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尤其是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9%,环比回落1.7个百分点,这表明当月制造业市场需求回升的主要动力来自国内。

    去年四季度以来,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预调微调,目前看来已初步收到成效。在预调微调中,货币政策的意义是最为明显和突出的。去年11月和12月,新增信贷规模分别为5622亿元和6405亿元,与先前数月以及历史同期相比明显偏高。广义货币(M2)的增速也结束了此前持续回落的局面,去年12月反弹至13.6%,实体经济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得到一定纾解,经济需求也有所恢复。

    尽管如此,经济的企稳反弹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目前还有悬念。1月份PMI数据显示,纺织、钢铁、非金属、化纤等行业新订单指数均位于40%以下,这些周期性行业的低景气情况印证了宏观经济周期处于下行区域。同时,当前CPI涨幅仍处于4%左右的较高水平,1月份我国购进价格PMI指数还出现了反弹,当前宏观政策不可能完全倾向于刺激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反周期调控对于宏观经济的拉动空间是有限的,一旦宏观经济出现新的不确定性因素,经济增长仍有下行风险。

    应对当前的经济局面,需求侧和供给侧均存在调整余地。首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有继续操作的空间。央行外汇占款已经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不排除央行未来几个月内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存款准备金率相比,短期内降息的必要性较低,但如果CPI涨幅二季度后回落至3.5%以下,则降息空间仍存在。在财政政策方面,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仍处在安全区间,今年在稳定投资、促进消费等方面均有不少可为之处。

    其次,要进一步研究促进“三驾马车”平稳运行的政策。国务院新近要求抓紧布局和推进新的国家重点项目,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未来出台促进投资合理增长的政策可以期待。促进消费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推进新的“下乡”政策,例如,推进太阳能等节能环保产品下乡,出台政策促进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新消费领域发展,从消费者端增加补贴等。此外,还要通过稳定出口退税等政策以促进外贸平稳增长。

    再次,在经济潜在增速可能回落的情况下,单纯依靠需求刺激政策不仅无法保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反而会带来严重的泡沫,供给端的经济政策不可忽视。下一步应该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增值税“扩围”等改革将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经济活力。国务院1日召开的常务会议提出,从财税、融资、技术改造等多方面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此外,还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继续推进强化科技创新、培育高技术和战略性产业等工作。

    总之,在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要实现“稳增长”的目标还需要出台更多新政策。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