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保障食品安全应在生产环节发力

2012年05月28日 09:3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吴佳佳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瘦肉精火腿肠、染色馒头、地沟油、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等事件,使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什么食品安全事件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除监管问责不到位、惩戒力度不强等外,生产环节存在安全隐患也是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食品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等,这些问题都出在生产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让食品安全的防线前移,从源头上形成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强食品源头的安全控制和保障体系建设。一方面要严格治理环境污染问题,避免污染转移至食品原料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要控制各类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过程的能力建设和监管控制。同时,要尽早出台统一、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在食品生产加工方面,应落实好主体责任,把好配料审查、原料进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等关口,建立产品有标准、管理有制度、操作有规程、过程有记录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本源。发达国家也经历过食品安全危机,如美国的“肮脏食品加工厂”,欧洲的疯牛病,日本的毒大米等。推动各国走出危机的最大启示就是用完备的制度呵护良心,用严苛的法律捍卫道德。美国法律就规定,无论金额大小,只要有制假或售假的行为就构成犯罪;日本对农产品实施严格的“身份证”制度,建立了可追溯管理模式。

    总之,面对食品生产越来越长的产业链条,从产业链源头开始监控,对食品供应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可追溯,让那些不达标的食品无法进入市场,从根本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才能打造好食品安全的良心盾牌,让消费者放心。

(责任编辑:白羽)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