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务院终于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际上,10年前温州就被宣布过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应该说,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被“逼”出来的。这种被“逼”或“倒逼”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是温州民间借贷引发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老板纷纷跑路;其二,是民众投资困境与民营企业融资困局致使高利贷蔓延全国;其三,国有资本垄断、身份歧视及超国民待遇下的金融环境。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示:“打破垄断,放宽准入”。
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向外界传递出国家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的信号。但更大的意义在于两个根本突破:一、不同的经济主体享受平等的非歧视性国民待遇;二、我国经济需要市场化配置稀缺金融资源。这两个突破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和金融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不同经济主体享受平等的非歧视性国民待遇原则的突破意义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赶上了全球化贸易分工并享受到全球化贸易红利,同时也使我国企业享受到伴随入市而来的制度改革红利。所以,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超高速发展。
从那时起,中国的官员与民众开始懂得平等的非歧视性“国民待遇”原则。从认识、接受到积极争取平等的非歧视性国民待遇,成为这十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事件之一。
多年来,我国经济领域一直实行不同经济主体不同国民待遇的做法,具体表现在:国企尤其是大中型国企实行超国民待遇,金融业和资源业更是对民企、民资实行禁入原则;外资企业享受的是国民待遇,而民营企业则是次或负国民待遇。不管是“非公经济36条”还是“新36条”至今都未全面落实,已充分说明这点。这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超高速发展,主要源于人口红利、入市红利、制度改革红利、经济货币化推动,无形中掩盖了经济主体的不平等性和歧视性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长期性制约。
全国工商联资料显示,民营企业向社会与国家贡献了60%以上的产值、75%以上的就业、50%以上的税收,但国有的商业银行贷款仅占10%。我们再用权威数据对比一下国企与民企,国企TFP(全要素生产率)过去30年年均增长1.5%,而私营企业是4.5%。无论是ROE(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还是TFP指标,过去十年国有企业都远远低于私营企业。
许多研究成果都显示,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大量地流向了国有部门而不是民营部门。低效部门却能获得更多资源,而且往往以低廉价格获得资源,而高效部门却难以获得资源。这种扭曲性的资源配置状况必然导致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市场竞争不公。这种状态的存在,扭曲了资源配置,加剧了结构失衡,妨碍了公平竞争,事实上会削弱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至少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代价更加高昂。
因此,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对待民营企业身份和待遇上,在对不同经济主体实行平等非歧视性国民待遇问题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可以说,这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
市场经济需要市场化配置金融资源的突破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被视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立一种更完善、更可持续增长模式的障碍。
我们需要先审视和检视一下我国金融业的格局与现状。其一,根据银监会最新发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所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超过113万亿,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0%以上,净利润超过1万亿,商业银行平均每天“吸金”28.53亿元,而四大行日赚17.26亿元。其二,我国经济运行中85%以上的资金是由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提供。其三,外储规模、央行资产规模以及储蓄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1年10月底,中国央行总资产高达28.6万亿元(约合4.73万亿美元),分别是美、欧、日央行资产的1.66倍、1.73倍和2.6倍;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已突破80万亿人民币,也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截至2011年二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2万亿美元,是排名第二的日本外储的3倍。其四,2011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85万亿,而对应的GDP仅47万亿,M2与GDP之比超过1.8倍,美国该比值是0.6、欧洲是0.44,我国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其五,我国银行总资产113万亿,贷款余额55万亿,存款80万亿,而 GDP才47万亿。
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成效始终不明显。殊不知,这与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垄断(金融业禁入或金融管制)、利率管制(非市场化)有着不易察觉但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稀缺金融资源的扭曲和错配。
首先,我国的间接融资体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保障了大中型企业及地方政府的基础建设项目资金需求,但难以满足大量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民间金融因而成为小微企业及个人融资的重要渠道。
其次,过度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利率管制、金融管制等导致我国经济资源严重错配。低利率甚至负利率不断推高我国资产价格,房地产泡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仅有182家商业银行。而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中,美国超过10000家,德国有2000家,法国超过1100家,英国和西班牙均超过400家。
所以,经济学家许小年就认为,国有银行的财务数据不能完全体现其风险管理水平,由于体制的原因,国有银行坏账问题将无法克服,“三五年后来看坏账,或许对银行效率问题会看得更清楚”。
现行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制严重阻碍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高利贷蔓延和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都是典型表征。如果继续将稀缺的金融资源扭曲和错配,则会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市场化配置金融资源将成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最大的突破。
这次,最为引人关注的利率市场化并未出台,而历经五年时间、五易其稿的《放贷人条例》也未获批。但笔者认为不会等待太久。中国的金融改革大幕才刚刚打开,接下来,国债期货和债券市场扩容、新三板、国际板及汇率市场化等都会一一登台亮相。
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将成为“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最有机会的一年”。这是对“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已经发出的诸多政策信号的正确解读。接下来的一系列金融改革,将会为下届政府打下良好的开局,尽管还有很多困难。届时,我国经济再次腾飞的标志将是金融与制造业强国(两者密切相连)和人民币国际化。(曲子)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延伸阅读:
“温州模式救中国”系列之一:"救温州"将成伪命题 温州新模式或可"救"中国
“温州模式救中国”系列之二:“温州模式救中国”的三个条件
“温州模式救中国”系列之三:“金融温州”是金融中国的前奏
“温州模式救中国”系列之四:“金融温州”最大障碍可能是政策限制
“温州模式救中国”系列之五:理解“温州模式救中国”的要旨
“温州模式救中国”系列之六:民间金融之殇就是温州的凤凰涅槃
“温州模式救中国”系列之七:“金融温州”将助推中国金融时代的来临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