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4月16日:“皮鞋胶囊”拷问市场良心

2012年04月16日 14: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调查称,在新昌县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厂家圈内,大量的白袋子明胶通过地下链条暗中销售和使用,已是公开的秘密。这种白袋子明胶,就是国家明令禁止用作食品药品原料的工业明胶,此种明胶易出现重金属铬超标。(4月15日央视)

 

    问题胶囊包不住火

    然而,这一系列的硬性约束,却成了软绵绵的制度空壳——明胶厂明明知道工业明胶被胶囊厂买去加工药用胶囊,却给钱就卖;胶囊厂明知使用的原料是工业明胶,却为了降低成本,大肆使用违禁原料加工药用胶囊;而制药企业呢,也未尽到对药品原料的把关责任,使得这些胶囊一路绿灯流进药厂。

    “胶囊里的秘密”之外的秘密
    
    “胶囊里的秘密”,让我们瞠目结舌,愤怒与无奈。胶囊里装的药是治病的,胶囊却是可以致病的,这是何等怪哉与丑陋。这不是负负得正,也不能算是零和游戏,而是一种伦理底线的放逐与沉沦,“道德的血液”在这里,已经渐次干涸,露出了苍白的底色。

    谁来为“破鞋牌”药用胶囊“辟谣”    

    类似的事情其实没啥可说的。这些年来,食品安全和医药安全出的事情还少吗?一开始,我们还会愤而追问:黑心商家还有没有良心?监管部 门为何失职失责?后来发现,我们说了等于白说,没人会把老百姓的呼声当回事。即使实在说不过去了,无非也是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轻描淡写“罚酒三杯”了事。恶劣如三鹿事件,煞有介事免了几个小喽啰,可一转眼他们都又悄然复出了,有的还升了官。我们只能徒唤奈何……

    药企卖毒药,谁来解毒

    要解药品之毒,本不是一件难事,如果是因为怠政或是因为“私情”而不去尽“解毒”之责,那么,虽然有九家卖毒药企被揭发受惩罚了,不知还有多少干着类似勾当的药企会在暗自庆幸,因为记者毕竟不会天天来揭丑。

    药品安全的“馅”和“皮”都应重视
    
    工业明胶堂而皇之进入药用领域,凸现监管的滞后。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秉着对民众负责的态度,完善相关标准制度,堵塞监管漏洞。最起码是循着媒体曝光的情况,查处违规违法企业,并依法给予严厉制裁,让黑心企业付出沉痛代价。惟有如此,才能让无良企业长记性,才能让百姓吃上放心药。

    不能让问题胶囊的生产者逍遥法外    

    食品是延续生命的必需物,药品是挽回健康的救命物,食品和药品的安全保障是监管和执法部门的首要工作。打击食品和药品安全犯罪,不只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更是在打一场形势严峻的公众健康保卫战。

    皮革胶囊监管为何又没跑过媒体
    
    产品安全出现问题很可怕,更可怕的是正常的监管机制形同虚设,前者污染的是水流,后者破坏的是水源。监管跑不过媒体,不是媒体之幸,而是社会之痛。从这个意义上讲,厘清权责,完善问责,治理失灵失效的监管机制,比查封销毁皮革胶囊更为重要。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寥寥数日,旧皮鞋已经两度进入公众视野。相比于之前的老酸奶,本次工业明胶混进药用胶囊配料表事件,对民众的身心打击显然更为巨大。我们可以看到,在被曝光的九家药企中不乏国家知名企业。本来治病救人的良药变成了“毒药”,而相关企业还在用“不可能”和“犯不着”来作为搪塞消费者的理由,实在令人寒心。事实已经证明,在利益至上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赌咒发誓和专家的信誓旦旦都只是空口白话而已,“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的无底线才是当前商业企业的潜规则。

    从“放心奶”到“不敢喝”,从“放心药”到“不能吃”——一层窗户纸隔开了两个世界。公众对于食品药品安全的信任流失,要如何才能挽回?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白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夏广安:公租房遇冷让谁尴尬?    2012年04月23日
  • ·坚定国有企业改革的信心和方向    2012年04月21日
  • ·央企的市场主体地位不容动摇    2012年04月21日
  • ·退市制度八大亮点捍卫“三公”    2012年04月21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