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调查称,在新昌县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厂家圈内,大量的白袋子明胶通过地下链条暗中销售和使用,已是公开的秘密。这种白袋子明胶,就是国家明令禁止用作食品药品原料的工业明胶,此种明胶易出现重金属铬超标。(4月15日央视)
问题胶囊包不住火
然而,这一系列的硬性约束,却成了软绵绵的制度空壳——明胶厂明明知道工业明胶被胶囊厂买去加工药用胶囊,却给钱就卖;胶囊厂明知使用的原料是工业明胶,却为了降低成本,大肆使用违禁原料加工药用胶囊;而制药企业呢,也未尽到对药品原料的把关责任,使得这些胶囊一路绿灯流进药厂。
“胶囊里的秘密”之外的秘密
“胶囊里的秘密”,让我们瞠目结舌,愤怒与无奈。胶囊里装的药是治病的,胶囊却是可以致病的,这是何等怪哉与丑陋。这不是负负得正,也不能算是零和游戏,而是一种伦理底线的放逐与沉沦,“道德的血液”在这里,已经渐次干涸,露出了苍白的底色。
谁来为“破鞋牌”药用胶囊“辟谣”
类似的事情其实没啥可说的。这些年来,食品安全和医药安全出的事情还少吗?一开始,我们还会愤而追问:黑心商家还有没有良心?监管部 门为何失职失责?后来发现,我们说了等于白说,没人会把老百姓的呼声当回事。即使实在说不过去了,无非也是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轻描淡写“罚酒三杯”了事。恶劣如三鹿事件,煞有介事免了几个小喽啰,可一转眼他们都又悄然复出了,有的还升了官。我们只能徒唤奈何……
药企卖毒药,谁来解毒
要解药品之毒,本不是一件难事,如果是因为怠政或是因为“私情”而不去尽“解毒”之责,那么,虽然有九家卖毒药企被揭发受惩罚了,不知还有多少干着类似勾当的药企会在暗自庆幸,因为记者毕竟不会天天来揭丑。
药品安全的“馅”和“皮”都应重视
工业明胶堂而皇之进入药用领域,凸现监管的滞后。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秉着对民众负责的态度,完善相关标准制度,堵塞监管漏洞。最起码是循着媒体曝光的情况,查处违规违法企业,并依法给予严厉制裁,让黑心企业付出沉痛代价。惟有如此,才能让无良企业长记性,才能让百姓吃上放心药。
不能让问题胶囊的生产者逍遥法外
食品是延续生命的必需物,药品是挽回健康的救命物,食品和药品的安全保障是监管和执法部门的首要工作。打击食品和药品安全犯罪,不只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更是在打一场形势严峻的公众健康保卫战。
皮革胶囊监管为何又没跑过媒体
产品安全出现问题很可怕,更可怕的是正常的监管机制形同虚设,前者污染的是水流,后者破坏的是水源。监管跑不过媒体,不是媒体之幸,而是社会之痛。从这个意义上讲,厘清权责,完善问责,治理失灵失效的监管机制,比查封销毁皮革胶囊更为重要。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寥寥数日,旧皮鞋已经两度进入公众视野。相比于之前的老酸奶,本次工业明胶混进药用胶囊配料表事件,对民众的身心打击显然更为巨大。我们可以看到,在被曝光的九家药企中不乏国家知名企业。本来治病救人的良药变成了“毒药”,而相关企业还在用“不可能”和“犯不着”来作为搪塞消费者的理由,实在令人寒心。事实已经证明,在利益至上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赌咒发誓和专家的信誓旦旦都只是空口白话而已,“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的无底线才是当前商业企业的潜规则。
从“放心奶”到“不敢喝”,从“放心药”到“不能吃”——一层窗户纸隔开了两个世界。公众对于食品药品安全的信任流失,要如何才能挽回?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