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曲子:"救温州"将成伪命题 温州新模式或可"救"中国

2012年02月23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昨日,国家发改委召集45个相关部门举行贯彻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工作会议,要求各部门制定时间倒排表,抓紧制定细则,确保6月底前按时完成任务。发改委主任张平会上指出,“新36条”贯彻落实工作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2月22日《新京报》)

    在中国金融业滞后、僵化的状态下,政府一旦开始货币信贷紧缩,民营中小企业只能选择高利贷求生。而房地产和政府基础建设却能“挤占”主要信贷资金,持续多年的中国投资“造城、造房”运动就这样耗费了60-70%的资金。2011年,中国金融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全国“争当黄世仁”现象。

    2011年可以称为中国的“高利贷年”,至今已经发生多起“民间借贷崩盘”事件,福建、广东、河南等多地担保公司出现“崩盘危机”。2012年,那些迫不得已借了高利贷的“杨白劳”们,“喝卤水”(跑路)将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而结局将是黄世仁们与杨白劳们都成为这次金融乱象的牺牲品。

    实际上,金融乱象丛生的背后是中国金融格局的落后。比如,中国目前仅有182家商业银行,而美国超过10000家,德国有2000家,法国超过1100家,英国和西班牙均超过400家,就连爱尔兰也有590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银行去年赚钱超过1万亿,人均超过55万元,而与此同时,实体经济行业中人均仅3-5万元。

    金融格局的落后还体现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资金85%以上来自银行信贷,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比例极低。银行信贷资金、股市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例极不协调,这也是制约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

    中国30年改革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总是在危机中进行的。负面的事件始终是倒逼改革的第一推动力,而主动的改革将完成改革的全部过程。

    1995年以来,金融领域内尚未有重大改革,以致问题不断累积,现在倒逼金融领域必须有所改变。主动改革比被动改革所付出的代价要小,但主动改革的彻底性往往不如倒逼机制作用下的被动改革。而若绕过金融改革,所付出的代价将远超金融改革成本。

    因此,今年出台《放贷人条例》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可能性极大。《条例》和《方案》的出台,将会使中国金融脱媒大潮加速。银行的“好日子”面临终结,实体经济和创业将迎来迟到许多年的春天。

    届时,将出现银行信贷资金、股市、中期市场共同支持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局面。新的金融格局将会是股市、债券市场和银行信贷三分天下,彻底改变中国经济运行资金主要以银行信贷为主的局面。而被广为关注的利率市场化也或将“迎刃而解”。我们看到,与中国金融格局极为相似的印度金融业已在去年12月全面放开了利率管制,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实际上,自去年10月份后,中国一直在讨论和争论是否应该救温州。当《条例》和《方案》出台后,这个讨论和争论的问题将变成伪命题,而真命题会是温州新模式如何“救”中国。

    我们期待这一天的来临,我们也相信这一天终会来临。(曲子)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小微企业融资难 不只是金融问题


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应有所作为


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责任编辑:武晓娟)

闂備礁鎲$敮鎺懳涢弮鍫燁棅闁冲搫鎳庣粈鍡涙偨椤栵絽鏋ょ紒鎰舵嫹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